工作之后,我发现身边的很多人,仍然在延用学生时代的学习方式,定一些理想的小目标来逐渐提升自己。
比如前一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给我说,她有一大堆的东西想要提升,她自己列了个列表,包括读一些经济类的书,学习某项新技能,看完某些经典电影什么的,她一边说着自己的计划,一边抱怨着自己太懒了。
很多人经常买了一本新书,翻几页,就扔到一边了;收藏了一些学习软件的视频,自从收藏了,再也没打开看过。
但是我发现,大部分人把这种定个小目标无法实现的问题简单的归结成“懒”的问题。
也有人把这总结成:人都有惰性,三分钟热度等等。然后给你灌一碗克服惰性的鸡汤,劝诫你要戒掉三分钟热度的毛病,坚持下去人生就会转变。
请问,这碗鸡汤你喝的下去吗?
仔细想想,这个问题似乎真的不是灌一碗鸡汤就能解决的。
其实无论如何必须承认,工作以后,我们每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但却坚持不下来,经常半途而废。其实我发现,即便是曾经在大学里保研的学霸级人物,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坚持不了那些课余的自我提升计划。
其实这不是个人素质懒不懒的问题。
而是你的内心在告诉你,你列下来的那些小任务,实际上你既不喜欢,也不擅长,而且你也不确定之后一定能用得上,即便知道未来某天会用的上,今天做与不做,对以后都没有太大影响。
用心里学上的"奖励与惩罚"理论来解释,你的小任务与你心中预定的大目标之间相距太远,在短期内无法给你带来"奖励",因而,就没有足够的激励让你去做你的小任务。
这是第一点,即小任务与你心中最后预期的大目标之间联系太弱,以至于奖励不够,动力不足。
第二点是,小目标太多太散,你毫无逻辑的堆砌了一坨想做的事情,你的任务列表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一条一条事情的简单罗列。
很多人都在自己自控力不足这上面纠结,却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计划表本身就有些问题。
在你的自控能力羽化飞仙之前,不妨在你的计划列表上下功夫,把你的计划表做成一个激励机制合理的体系,而不是一张死气沉沉,没有逻辑的表格。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或许你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把自己的好好“经营”一下:
借用一下这篇文章的一个观点:“我们每个人开始社会活动就在经营着自己的这个公司,个人能力是这个公司的生产工具,个人品牌和影响力是最重要的资产,圈子、人脉是信息来源、传播工具和销售渠道,现金、房子、股票等是个人掌控的资源。” 摘自《做时间的朋友,成为超级个体》
个人的发展可以比作一个公司的发展。
工作过的人应该知道,一个公司的发展不是靠做一个边边角角的小任务,而是靠发布一个有明确价值,有明确目标的项目。在项目发布之前,每一个段时间里都是不同的篇章,从想法建立,团队人选分工,信息收集,设计,制作,发布,宣传等,而且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不可能一开始不调查就直接跳到设计制作;而且当真正开始设计制作的时候,之前已经做了足量的调查和准备。
那么好,我们来尝试一下。
请把自己的想象成一个公司,你自己就是掌管这个公司的老板。
你现在手里有一份长期订单(你的本职工作),能保持公司的正常运营。
不过现在,公司和公司之间竞争很厉害。身为大老板,你要搞点新花样,让自己的公司能发展的更加风生水起。
你可以通过看书看报看电视和人聊天的任何方式收集信息,提出一个想法。接下来,你要利用你的公司实践你的想法。
大老板给出想法了,下达给执行官去做。
你摇身一变,变成首席执行官,把这个想法大体分割成前期,初期,中期,后期。
前期可以收集信息,做调查,布局人脉,做心理战铺垫等;初期可以提供设计方案,学习必需的技术,把方案和有经验的人交流,再调研等;中期可以尝试实施自己选中的最优方案;后期可以密切监视实施的效果,反思,修改,宣传。总之,你自己来选定实践你的想法的具体步骤。
然后,你再变身,变成一个小员工,开始做上级给你的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个时期,前后几个步骤之间都应该有很紧密的因果联系。虽然,在前期和初期的时候,你可能看不到中期和后期的样子,当然,更看不到想法彻底实现的样子。但是,因为每一小步之间的紧密联系,你做每一步的时候都有足够的动力。
比如你在初期,学习某项必需的技术的时候,由于之前做过足够的调查,现在你心里已经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样学习这样技术是有效的,而且,下一步的实施方案还在等着你。所以你明确的知道,应该重点学习这项技术哪一方面,而且也明确的知道,学完这项技术之后,你会在哪种场合使用它。
总之,不论你是用自己制定的激励体系,还是想尝试上面这种“公司体系”的方法,只要能让你有足够的动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这才是一张活着的计划表。
寄语:有些计划表写在那里,但它已经死了;有些计划表从来不曾写在纸上,但它却活在你的心里,因为你明确的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它会给你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