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圈被一篇《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万的学区房》的文章刷屏了,出于好奇,我也点进去看了看。这篇文章讲述一对父母带着只有几岁的孩子游历各国风土人情的事情。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在描述为何带着几岁孩童辛苦游历时,原因引起了争议:
“
对不起,你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之时,妈妈爸爸没有带你去3万的早教班;
对不起,你适龄踏入幼儿园之时,妈妈爸爸没有送你去8万的双语;
对不起,当你即将踏入小学之时,妈妈爸爸依然无法给你800万的学区房。
但是,我们全家辞去工作,带你一起去“环游世界”,我们想告诉你,什么事是湛蓝的天空,没有尘土没有霾。
”
这段话充斥着矫揉造作和俗气,在这对父母眼中,早教班,幼儿园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贵贱之分。3000块的早教班就是不好的,3万块的很好,可是父母没有钱,所以不去了,没有800万的学区房,孩子的学也可以不上了。
这篇文章就是个标题党,标题利用一直以来被诟病的贫富差距大入手,成功吸引许多因为家庭条件不理想而对孩子心生愧疚之情的许多家长们,点进去看了才知道,这父母敢情是嘴里说着买不起学区房,实际上变相的炫耀自己并不是真的穷,他们有钱,只不过钱没有用在孩子上学,而是带着孩子到外面见世面去了。这让许多点进去寻找安慰的家长再一次受到打击。
因为给不了孩子800万的学区房,所以剥夺了孩子入学的权力?这样的观点让人哭笑不得。在中国人口有14亿,适龄上学的儿童应该也有几千万,有几个孩子的家长能为孩子购置得起800万的学区房,难道买不起的都要效仿这对父母么?
人们常说,有多大能耐,就揽多大的活儿。爱孩子,想给孩子最好的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顾自身条件,总是好高骛远,这样就是给孩子做了一个坏的示范。过分的脱离实际也会给孩子造成错觉,更无法真实的认识世界,适得其反。根据自身条件出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给孩子最好的不就可以了么?
说到底,不去上学,外出旅游,这也并不是孩子的意愿,却是父母的虚荣。给不了800万的学区房,就要给点别的父母给不了的。先不说别的父母是否真的给不了,单说,中国的学校千千万万,总有适合你家庭条件的学校,即使这个学校不那么贵族,可你能说这个学校不好么,可是你却非要好高骛远,非要把孩子送到最贵的学校,去不了就哭诉爸爸妈妈给不了你最好的,可笑,孩子说要这些了么?把自己的虚荣加在孩子身上,还美之名曰是爱。
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的时候,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带孩子外出旅游,自然是可以增广见闻,开阔视野。可是这个小孩也错过了和同龄小朋友在幼儿园或者学校一起玩耍,学习的乐趣。早教班。幼儿园,小学这样的经历在他以后的人生经历中是空白的。旅游自然是可以学到知识的,但是要想要系统的学习知识还得是在学校,一般人一生中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在学校里度过,即便以后交朋友聊天,学校也是不能错过的一个话题,可是这位小朋友以后可能就没有这样的谈资了。出去增长见识是好的,以牺牲学业作为代价未免有点过分了。
更何况,800万的学区房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都是外在的,是辅助手段,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3万的早教班,8万的幼儿园,800万的学区房。。。没有又如何,世界上父母给孩子的教育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很多很多,但就是在这对父母眼里不达标的教育水平下,成才的也很多很多。过分的在意早教班,学区房等等这些外在因素,而忽视了孩子真正的教育,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只有父母是用心而不是用物质教育小孩,小孩就可以成长的很好;只要父母的言行得体,孩子自然会心领神会;就像有位网友说得好,不要再委屈巴巴的说什么给不了孩子800万的学区房等等的话了,有这些时间指导孩子写个作业也好啊!是啊,父母正确的言行比任何早教班,学区房都有用,端正自己,做孩子最好的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