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国企环境里,做一些敏捷的实践。
因为自己并不是某一个小团队的负责人,自己选些具体的实践自己干就好了,还必须得举个旗帜,有个名号,去推动些事情,获得主要的干系人支持,因此就得在很多场合说我们要采用“敏捷开发”模式。
现在也算是走在了改变的路上。
但是在很多场合,遇到了一些人,会表达“敏捷不适合我们这里”的意思。
每次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急着解释,敏捷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什么,总是有些东西是可以做的。
但每次的效果其实都不好。因为时间,或者因为对方没有继续探讨的兴趣,不会再深入聊下去。
反思下,这件事情以后可以如此沟通:
询问下,对方认为敏捷不适合我们这里,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不适合?或者他是如何看待、认识敏捷的?为什么不适合我们这里?
根据他的看法,可以进一步探讨我们认识上的共同点和差异。
事实上,从大的文化上来说,敏捷确实不适合国企这样的环境。
敏捷所追求的公开、透明、尊重、自由、活泼等文化,与国企的传统文化是大相径庭的。在这一点上,也许我和质疑者的认识是相同的。
在具体的团队层面,有一些具体的技术实践、管理过程实践,应该还是可以做的,毕竟无论谁做管理者,都希望干活的人更高效的产出。
不急于辩解,听听对方的具体意思,有机会沟通则进一步沟通,无机会则等待下次的机会。将此作为以后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