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写过两篇文章,分析读书时候的后,工作后的我,为什么总是比别人慢半拍。看了笑来的文章之后,我发现慢半拍可以直接翻译为:你为什么老是抓不住机会。
举一个切肤之痛的例子,现在回想起来仍旧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去年二三月份,我还在找工作,六月份就要毕业了。有家绍兴的事业单位,打电话要我去面试,市场类工作,要求有英语翻译能力,工作地点在上海,包括福利月薪约为一万。很显然,这对于马上要毕业的我绝对是个巨大的诱惑。于是满心欢喜地坐火车从上海去绍兴面试,当时还在上海实习。最后面试的结果,我预感不会太好。没想到,真的没有下文了。因为,当时考英语口译的时候,我表现的真的很一般。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但这一点绝对是关键。
笑来说过,那些英语口语流利的人拿到的工资,是英语口语差的人的两倍!当然这肯定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值,但我远在北京的同学,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现在的工资就是我的两倍。
为什么我总是抓不住机会?
很多人终生都在抱怨“没有机会”,可事实却总是充满了讽刺意味:
事实上,总是有足够多的“大机会”就那么“活生生地近在眼前”,只不过,所谓的“错过”,最终只不过是大多数人对此“视而不见”而已……
我看到了机会,后来也没有努力把英语补起来,看到就相当于没有看到一样。睁眼瞎。
什么样的机会是属于你的?看到了的机会不是你的,你没抓住的机会不是你的,只有真正行动起来,并把握了机会才是你的。
区分一个人是否会把握机会,看他有没有为抓住机会而行动,有没有为获得机会而努力准备。
徐1一举的例子非常好。足球场上平均每位球员,90分钟比赛中,身体接触球的时间累计只有3分钟,多数时间,就是在跑。如果机会来了,梅西和别人的区别就是他把握机会的概率太高了。——你在没有球权的87分钟里做的事,决定了你的价值。梅西不止是在跑,他还在思考在创造。
在平时做的一些事情,决定了关键时刻你的价值有多大。也就是决定了你是否能把握得住机会。罗胖说:你使用时间的方式,就是你塑造自己的方式。如果以往没有为把握机会做过什么,现在开始还不晚。还记得笑来老师的时间复利的公式吗?持续做,价值会越来越大。
一个人的分析能力,最终决定了他能拥有多少财富。尤其在这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否抓住主要信息,看清事件背后的真正逻辑,是一个人能否抓住机会的重要标准之一。
不仅要行动,还要思考为什么,怎么样,怎样与时俱进。比如,我们研究生导师一直要求我们学会写作,当然他是为了我们工作着想。笑来老师也一直非常推崇写作,罗胖也是,我当然不会再让自己失掉这个绝佳的机会。一度懒得思考,连生活都变了味。写作,让我找到超我。那么,我为什么不把这个行动复制到英语上面来呢?#倒数day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