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前期的统治
上节课我们讲了,刘邦临终前定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政策,那么“刘氏的王”就好过了吗?我们先来看看除刘盈外,刘邦的其他儿子们。
刘肥,庶长子,母亲是曹姬。是刘邦跟吕后还没有结婚时的情妇。因为吕后早就知道刘邦有这么个儿子,因此没有明着打压。但在一次宴会上,刘盈非要让哥哥刘肥坐上座,因此而惹怒了吕后。吕后要诛杀刘肥,刘肥吓得奉献了城阳郡作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这才免于受祸。
刘如意,戚夫人的孩子,这个大家太熟悉了,吕后是无论如何不会放过刘如意的。
刘恒,薄姬之子,封为代王,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薄姬是魏王的妾,魏王败后薄姬被送入了织布室,因为有些姿色,刘邦纳入后宫,但只宠幸过一次,就有了刘恒。这才叫人算不如天算。
刘恢,被迫娶了吕后的侄子吕产之女,吕产之女毒杀刘恢的宠妃,刘恢心灰意冷后殉情,吕后废除其所有子嗣。
刘友,被吕后的侄女告其谋反,被吕后活活饿死。
刘长,母为张敖的美人,因为刘邦对张敖的美人无感,只是临时解决一下生理问题,所以刘邦不想认这个孩子。这个美人将孩子生下后就自杀了,孩子后来被托付到了吕后这。所以刘长是吕后的养子。因为是吕后养大的,所以他在吕后的执政年间还是比较安全的。
刘建,母不详,这个孩子也不受吕后待见,吕后找了个机会就将刘建及其子杀害。
我再给大家捋一下,在吕后的执政年间,刘邦有三个孩子活了下来,庶长子刘肥、代王刘恒、吕后的养子刘长。刘肥是正常死亡,刘恒继承了大统,那么刘长呢?
刘长被封为了淮南王。刘邦去世时刘长才两岁大,他的谥号是“淮南厉王”,听这个“厉”字,就知道是一个糟糕的评语,这说明他在位时行为非常乖戾,且达到了超乎常理的地步。
根据当时的汉法,诸侯国高级官员的任命,应该是由中央朝廷派人接任的,但是刘长不愿意,他非要用自己的人,并且赌气的上奏汉文帝:“大王欲属国为布衣,手冢真定。”意思是让我把王国还给你,我不当王了,我就要做个平民百姓去守我母亲的坟墓。
从上奏的这个语气来看,刘长是个挺任性的人。汉文帝当然不能答应他,所以让薄昭,也就是薄太后的哥哥写了一封信列举刘长所犯的错,一共列了八项:不孝不贤不礼不智等等。最后还总结了一下:“此八者,危亡之路也。”你再这么下去,早晚是有祸害的。
薄昭还真是一语成谶,没过多久就有人举报,说刘长“欲以有为”。这可是个谋反的罪名啊,于是刘长被捕了,还被判了死罪。汉文帝宽赦他,没让他死,但是要流放到蜀地。以刘长的脾气,性格当然不乐意,于是在流放到蜀的路上愤而绝食,就这样死了,死的时候才26岁。汉文帝不忍心,所以在他死后恢复了他淮南王的身份。
这个案子有玄机啊!按照薄昭给刘友写的教训信,刘长的主要问题是不孝不贤不礼不智,没什么大的问题啊。换句话说,刘长最严重的错误就在于他跟他的哥哥汉文帝赌气,他最大的不满是朝廷要派人到他的封国里去监视他,管束他。如果汉文帝当时真觉得刘长有问题的话,刘长不是要当布衣去守他母亲的坟吗?那汉文帝同意不就得了,何必大费周章呢?
刘长绝食而死的消息传来后,汉文帝问爰盎,此事该如何处理?爰盎是汉文帝朝最直言的能臣,爰盎就直接建议,杀了丞相和御史大夫。这个建议很明确的表示了刘长的案子是个冤案,那么丞相和御史大夫必须为这个冤案负责。
听了爰盎的建议,汉文帝默然良久,也就是说,汉文帝很长时间没有反应,因为他知道真正该为这个冤案负责的,根本不是丞相和御史大夫,而是他自己。会那样赌气的刘长,根本就不可能“欲以有为”,是自己做的太过分,害死了这个弟弟。
因为明知道刘长是冤死的,所以汉文帝恢复了他的王位,而且对他的后代非常的包容,于是刘长的儿子刘安成了第二个有名的淮南王。
刘安最有名的事迹,是“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他招了很多的门客和方士,这可不是聚集起来吃吃喝喝,而是组织他们编写了一本大书《淮南子》。刘安在《淮南子》中表示,他要为新建立的汉王朝写下新的治国方案,呈给皇上参考。
唉,这个倒霉孩子!《淮南子》成书时,已经是汉武帝朝了,远在淮南的刘安无法察觉整个长安的知识和思想风气已经被彻底改变。连文帝景帝信奉的黄老之学都快速的退潮了,更何况是方术之学。更重要的是,刘安没有察觉另外一件事也快速的过时了,那就是养士的风气。
经过了汉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中央朝廷对封国有着越来越强烈的防范态度和敌意。正是内忧外患之下,又有人去长安告发淮南太子谋反,此案轰动一时,它最终造成刘安自杀,而且株连甚广。刘安自杀后,中央收回了封地,从此西汉再没有淮南王。
两代淮南王全都以自杀收场,看史料,其实他们叛乱的证据都非常薄弱,这充分体现了当时皇帝削藩的决心。
西汉另外还有一个特别有名的王,河间献王刘德。他的谥号是“献”,他献了什么呢?他把所得的古文先秦旧书全都献给了朝廷。汉武帝就问了他五件重要的事情,每一件他都答得头头是道,这反映了他博学和深思的功力。汉武帝听完,非但没有嘉奖他,反而讽刺他:“你这么厉害,也可以当帝王啊!”
刘德比刘安聪明的多,他立刻明白了汉武帝的意思,于是回到了自己的河间国后,他就改变了作风,整天饮酒作乐,歌舞欢愉,这不是让自己堕落,而是让自己不再有一个好的名声。这样他才使得自己有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禽兽行,看到这三个字,大家想到了什么?在汉武帝朝,这三个字代表了一个罪名。禽兽行原本指的是违背人伦的行为,在汉武帝朝时,被扩大解释,许多败坏道德行为都在包括之内。在汉武帝一朝中,有多达九个封国因为这样的罪名遭到除国。这些姓刘的地方国君真的这么糟糕吗?有可能某些国君确实有些堕落。但更重要的,是朝廷削藩的决心。
汉武帝元鼎五年,还发生了酎(zhou)金案。“酎金”的意思是每年每个王侯都必须向朝廷奉上一定数量的酎金。注意,酎金必须是纯金。于是,送来不符合纯度和重量要求的酎金的王侯,必须严惩。这是个大案,因此有106个王侯涉案,这些人都受到了降爵除国的处分。
牵连如此之广,其实酎金够不够重,够不够纯不重要,重要的是朝廷要抓住机会,抓住把柄,收拾藩国。
总之,汉高祖在死前大致的收拾完了异性王国,还留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政策。汉文帝,汉景帝两朝进一步恩威并施,缩减同姓王国的权利,部分强国也在七国之乱中被武力消灭。到了汉武帝朝,西汉终于终结了所有封国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
总结一下西汉一朝朝廷对付地方王侯的方式,首先,对威胁等级最高的用叛国罪处理;其次,搜罗资料办理禽兽行。再次,用酎金案这种方式找到把柄进行突袭,此外还有第四种方式,就是任用酷吏,严格监督和执法。
电视剧里面我们经常看到“刺史”这样的官名,“刺”,顾名思义,就是刺探、查看,看看有没有被掩盖的不法行为。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创建的,从俸禄上看,他的层级很低。但是刺史带有皇帝特使的性质,他们主要是对皇帝负责。刺史督察的对象是官吏,用“六条问事”打压地方王侯官员。“六条问事”就是罗列了六条不法之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酷吏和刺史的严苛残暴,主要是针对王侯高官以及敌方豪强等,他们非但很少施加在一般的百姓身上,还因为他们在执行上重视不得扰民,不得烦扰鱼肉百姓等,反而受到了一般百姓的欢迎。
同样都重法,秦和汉的施加对象却完全不同。
从文帝善待刘安看,文帝还是一个挺怀柔的帝王。汉文帝汉景帝奉行的都是无为的政策,这着重体现在不轻易征调民力进行建设,尽量减少朝廷的花费。
其实,西汉刚刚建立时,最初的决定是定都洛阳,大家都知道定都关中有许许多多的好处,但是只一条就压过了这好处,就是这里是秦朝的亡国之处。后来几经波折,西汉的都城才从洛阳迁回了长安,从此定居长安,直到西汉灭亡。
西汉害怕重蹈秦的覆辙 ,所以特别流行节俭。比如长乐宫完成时,汉高祖就发过脾气,认为太豪华了,他直接骂人:“这是要害我们像之前的秦朝一样吗?”节约的习惯,汉文帝时执行的更加严格,就连皇后穿的衣服的下摆都不能垂到地上,因为太费布料。汉文帝的灞陵,在历史上早已明确记载他的方位,但至今都无法挖掘,原因就是他没有封土,就是没有那个土包。我们陕西的阳陵是汉景帝与其皇后的合葬陵,里面挖出的陶俑只有五六十厘米高,这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形成了巨大反差。
汉帝国没有信仰的意识形态,也没有统一的宗教,只有写在竹简上的文书档案管理系统,那它靠什么来进行管理呢?其中一部分就靠秦朝留下来的教训,在这一点上,西汉一朝的皇帝都要感谢秦始皇。秦始皇的野心和炫耀风格,给人的内心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只不过这印记是负面的,大家都不想过那样的时代。
因此,西汉初期在政策与现实上确立了两件事。第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第二,不会以帝国庞大组织反复征用民力。
西汉修正了项羽所犯的错误,又没有了秦朝可怕的徭役,所以人们都愿意支持汉帝国,因为要退回到秦帝国,实在是太恐怖了。
汉初70年,除非遇到重大天灾,人们都可以丰衣足食,而且开始了公私聚集。公家府库里常年不用的钱,绑钱的绳子都腐朽掉了,堆积的谷物也溢出谷仓,甚至有些因为放的太久而坏掉了。大家进出都用马车,用于拉车的马如果稍微不像样,去参加聚会就会遭到嘲笑,你车不行!地位低下的人都有肉有米吃,地位高的就能建立起家族的身份和财产。总之一句话,现在有钱了。
汉武帝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状况下即位的。电视剧《汉武大帝》里面有个桥段,汉武帝高高在上,向下望去,朝堂上花花绿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都有,于是非常不满。这是有大臣就说这是文帝的政策,要节俭。年少的汉武帝不乐意了,汉武帝继位的时候才15岁,直接就嚷嚷道,我爷爷那会没钱呀,那现在我不是有钱了吗?去,统一官服!
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来,文景之治真的是一个盛世,国家和人民休养生息慢慢的都富裕了起来。
汉武帝刘彻是王美人生的,“美人”是当时妃嫔的头衔。王美人的母亲叫“臧儿”,臧儿也不是个具体的名字,它的意思是:姓臧的女孩子。臧儿有个知名的祖父,就是臧荼。就是七个异性王中最早反的那个。臧荼被灭后,他的家人成了贫民。他的孙女臧儿嫁给了王仲后,生下了王美人。王仲病死后,臧儿再嫁给一个姓田的,她又生下了田蚡和田胜。
汉武帝排行很靠后,大概是第十三或十四子,那这种排行怎么会有机会当上太子呢?这里面就一个金屋藏娇的故事了。说这话的时候,刘彻才七岁,也是凭着这句话,在长公主刘嫖的强力运作下,原来栗姬所生的太子被废,刘彻上位。
刘彻对权力非常饥渴、敏感、且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可能和从小看到了血腥的宫廷斗争有关。
15岁继位,一定是拿不到实权的,实权在窦太皇太后那里,也就是汉文帝的遗孀。她是黄老之学的最后强有力的看守者,一直维持到公元前135年她去世为止。期间,在她儿子景帝当政的时候,因为辕固生轻蔑地评价了黄老学说,窦太后就罚辕固生去斗野猪。后来还是汉景帝帮辕固生准备了最好的兵器,这让他在斗猪的时候一下子正中猪的心脏,杀了凶狠的野猪,才算保住他一命。
后来武帝继位,年少的帝王想有一番大的作为,想从无为转向有为,赵绾和王臧就试着挑战了一下窦太皇太后,上书说体恤窦太皇太后年事已高,不能让她老人家再费心费力,所以重大事情才来启奏,其它的就让窦太皇太后不必操心了。窦太皇太后说:“虽然我年纪大了,但就连这两个人都还是支持我该管大事儿的,那眼前就有一件我该管的大事,就是赵绾跟王臧该杀这俩人该杀!”然后汉武帝和左右之人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总算保住了这俩人的性命。
汉武帝21岁了,窦太皇太后去世了,被压制了六年的新思潮和新政治方向,在她死后一下子就爆发了。
我们说了,汉文帝汉景帝,还有窦太皇太后,实行的都是黄老学说,也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而汉武帝时代最重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是明摆的事实,但罢黜百家倒不见得。任何一个官员没有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理解,就很难在朝庭上得到重视。但是过去不属于儒家,而属于百家的思想与主张等,也以各种方式方法被并入了儒家之中。儒家成了一个五花八门的综合体。就像当初荀子向法家靠拢一样,在时代的背景下,汉武帝时各家又向儒家靠拢。
举个例子:封禅,最早来自方士,它是追求长生不老和死后世界的享受,因为汉武帝热衷,所以纳入儒家。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秦皇跟汉武同样具有近乎绝对的权力野心,都想找到方法让自己超越死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甚至将汉武帝封禅时,没有带上自己,当作一生重大的挫折和耻辱。
再看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明显掺杂了阴阳家的说法。王官学中的天是无意志的,统治者只要用对的方式统治,就能得到天命。而汉武帝时的天是有意志的,它会用各种方式来和统治者进行沟通,比如出现了祥瑞,就是对统治者的赞许;出现了灾害,就是对统治者的警告。
汉武帝所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这就是有人发现了一个古鼎,这是祥瑞啊!汉武帝认为,这就表示我是一个超级好的皇帝,于是便以此为年号。
谶纬也开始流行起来。谶,是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神秘感应逻辑,或者就说是迷信的方式来解释儒家的经典。
这与其说是对儒家的扩充,不如说是对儒家的扭曲。因为孔子和孟子完全不是这个思想啊!孔子孟子所突显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在独尊儒术的西汉,竟被阴阳家的思想取代了之中。
在独尊儒术政策形成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儒生董仲舒还开启了一个新的思想潮流:以《春秋》断狱,就是以《春秋》评判的原则,用在现实的司法上。但这样做符合儒家原本的精神吗?在现实中的断狱,孔子明确表达:“如得其情,则哀吟而勿喜。”就是说如果典狱官弄清楚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是自鸣得意。这个意思就是说要带着同理心去了解犯罪人动机,再弄明白他为什么犯罪后,不能用单纯的报复惩罚的态度进行。所以说董仲舒的这个方法,与其说属于儒家,还不如说是新的儒法混合。
汉武帝朝律令一共359章,其中,多达409种死罪,累积下来一万三千多个死罪的案例,有刑法相关的资料汗牛充栋,连管理的人员都看不完。这相对于秦律有过之而无不及。哪有罢黜百家,法家思想在汉武帝有了明显发展,儒家,不过是法家的一件外衣。
汉武帝在统治期间还重用了两个人:张汤,赵禹。他俩的工作就是立法规。他们将法正式分为律令科比。
律:律以正罪名,就是不能做的做了,受罚。
令:令以存事制,就是照着标准做,做错了,受罚。
科:违背了律令,该受什么样的惩罚。
比:全称“决事比”,就是判例。
都这样了还儒家呢,扯吧!
张汤的主要职位是太中大夫,注意这个名字啊,有个“中”字。这又是汉武帝时期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将朝廷分成了中朝和外朝。外朝由丞相来领导,因为有了中朝,所以丞相不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他跟皇帝的关系也没那么近,由丞相领导的外朝日益陵夷,由盛而衰。中朝实际上就是绕过丞相,由皇帝自己直接指挥的另外一套统治机构。
中朝的核心角色是尚书,尚书这个名称表明了其原始职务是负责文书的传递的,但是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由尚书传令去指使丞相,尚书的实质地位要高于丞相。
一个人即便官职再小,但是如果进入了权力的核心中朝,那他实际的权利就徒增。
中朝和外朝的变化给了皇帝更大的实质权利,可是皇帝也是人,有着实质性的好恶,这就必然促使所有的人不管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履行职务,还是为了获得私利,都必须积极的影响皇帝想方设法影响或操纵皇帝的观感和情绪。
从依循外朝的制度,转变为依赖皇帝的个人好恶,这是汉武帝朝出现的一项重大变化,甚至对后世的中国帝王统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那么下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汉武帝的豪迈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