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国产剧重播。
给人的感慨挺大。
因为编剧刘静,前不久因病去世。
她留下的电视剧都挺耐看。
尤其是这部。
多久没有过一部这样的国产剧了——
《父母爱情》
它并不是一开始就被惊为天人。
豆瓣的评分,从8.8,到9.1,再到9.4。
一步步,从好剧,到神剧。
越看越爱。
为什么?
靠这些年同行的衬托,还有它本身朴实隽永的剧情。
今天,让我们重新盘它。
Sir常说,好的作品,都能进化出自己的生命力。
《父母爱情》也一样。
没有死缠烂打,没有小三出轨,没有为了戏剧冲突强加的各种爱与背叛。
只有平凡爱情,家长里短。
可能有人会问。
那不成了流水账?
平凡的故事,再加上平庸的叙述者,当然就成了流水账。
但导演孔笙把故事讲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讲成了一条生活的涓涓细流。
故事开始于建国初。
海军军官江德福(郭涛 饰)与资本家的女儿安杰(梅婷 饰)在舞会上相遇,两个天差地别的人居然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按理说,他们两个人本不可能在一起的。
安杰呢,大小姐脾气,娇气任性,眼光高,看不上江德福这个从乡下进城的大老粗。
江德福呢,根正苗红,又是军人,组织上不会轻易批准他和成分不好的人结婚。
但,谁叫他们看上了呢。
一开始,两人走近的原因简单粗暴——
江德福看上安杰的颜,安杰需要江德福的政治庇护。
各有所需。
恋爱还没好好谈,彼此也不知根知底,性格也没来得及磨合,就这样结了婚。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特色——
我们通常觉得,爱情要越过一定的峰值,才能达到婚姻的标准。
而上一代人看的,是基本条件是否达标。
爱情?
等过了日子再慢慢处吧。
爱情谈得简单,也低估了相处的难度。
在《父母爱情》里,最核心的矛盾,是江德福和安杰各自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
也代表着传统的农村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
△ 安杰与小姑子德华争吵
《父母爱情》讲的就是两个判若云泥的人,是如何经过岁月的喜怒哀乐,最后融为一体的。
你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相互改造的爱情故事。
江德福出身农村,常年军旅生活,生活很粗糙。
但结婚后安杰逼着他做“三洗丈夫”——洗脸、洗脚、洗屁股。
这种改变让他在同僚中遭到嘲讽。
虽然他极不情愿,但不知不觉,“三洗”却已经成为习惯。
△ 傲娇地吐槽
而“改造”一词,在安杰身上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新中国成立后,她原属的阶级已经被推翻,而旧有的生活方式,也被新社会扫荡一光。
她再不情愿,也不得不诚惶诚恐地接受改造。
从早餐里的牛奶饼干荷包蛋,到日后的馒头咸菜小米粥。
从精致典雅的布拉吉,到耐洗实用的粗布衣裳。
资本家的大小姐,最终成为了家务活样样上手的军属。
在这个相互改造的过程中,当然不是和风细雨,慈眉善目的。
在许多父母的相处中,争吵占了很大的成分。
至于爱情的成分,从来不轻易表露。
就比如郭涛饰演的江德福,虽然是个山东人,却没什么大男子主义,反而是一个宠老婆狂魔。
因为姑嫂矛盾,安杰生气回了娘家。
江德福是怎么做的?
不打不骂,不吵不闹。
三顾茅庐。
低声下气,帮安杰洗脚。
耷拉着眉毛,变着法子逗安杰,想搪塞过去。
搪不过去,就以退为进,抢先示弱,用“三十六计”去和安杰打嘴仗。
嘴仗打不过,最后临走还不忘挽尊。
这和现实中的男朋友想和好又不想认错的表现,简直一个德性。
哪怕时代不同,你都能找到熟悉的味道。
《父母爱情》有着中国人独特的属性——
以孩子为中心。
从“早生贵子”开始。
孩子小,要操心奶粉、尿布……
孩子上学,要关心学习,身心健康。
孩子长大,还要担心工作,买房,结婚。
好像生娃才是结婚的理由,跟爱情没啥关系。
就算提到爱情,也羞于承认,比如老公不叫老公,丈夫不叫丈夫,非要拐弯抹角叫“孩子他爹”。
还是要拿孩子来打掩护。
可以说,孩子,是那一代中国父母的宿命。
而在《父母爱情》里,讲了整整四十集孩子,就像片名,他们才是观察父母爱情的视角。
江德福和安杰的五个孩子,几乎涵盖了中国家庭里孩子的所有样式。
既有调皮捣蛋,顽劣不堪,又有天性懦弱,胆小怕事。
既有伶牙俐齿,活泼好动,也有聪明善良,文静内向。
青春,叛逆,不安分的荷尔蒙气息。
江家的老大老二,四处打架闹事。
不仅带着狗吓唬人,还一度玩枪伤人。
自己把名字改成了卫国、卫东,甚至为了能去当兵保卫国家,在家闹绝食。
所以在剧中,安杰总是一副没好气的表情。
甚至到了九十年代。
安杰仍旧在为孩子,孩子的孩子操心头疼。
《父母爱情》里孩子的内容,才是这部剧里真正能戳到观众的地方。
每一个家庭都能从这些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样子。
虽然江德福的军队领导身份为这个家遮风挡雨,甚至把孩子的工作基本都能安排妥当。
但即便这样理想化的家庭依旧免不了俗——
当得知大女儿江亚菲要和带着孩子的王海洋结婚,照旧把安杰气得发抖,即使他俩是青梅竹马。
对待自己的爱情,总是有孤注一掷的勇气,所向披靡。
但对待孩子的爱情,却想尽可能的理智与利益最大化。
为他们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
再美满的家庭,也不过如此。
这种为孩子活着,操劳一生的心思,才是中国最平凡家庭都有的底色。
但是,当我们都把《父母爱情》当做上一代人的样板的时候。
Sir不忍心戳破的是——
样板,往往就意味着特殊性和理想化。
这是1%的人遇上了1%,万里挑一的爱情。
怎么讲?
当很多人体会着《父母爱情》的温暖和浪漫的时候,Sir也感受到了它的残酷——
爱情的成立,在那个年代,是最讲条件的。
安杰和江德福,缺了这两个人的任何一个,后果都不堪设想。
有的爱情,被历史拖累。
比如,江德福的战友兼下属老丁一家。
作为江德福的同窗兼战友,军事院校的教员,自视甚高。
但妻子是解放前在老家娶的,没有文化。
善良,热心,但也粗俗,无礼,聒噪,爱嚼舌根。
老丁一家虽然生了四个孩子,但夫妻两人是包办婚姻,维系的,只有责任,没有爱情。
对于老丁这样的人来说,爱情是一种向往,他不敢为了爱情去舍弃事业(有孩子需要抚养),所以他对江德福一直是羡慕嫉妒恨。
有的爱情,被时代铲平。
比如安杰的姐姐安欣(张延 饰)和姐夫欧阳懿(刘奕君 饰)一家。
留过洋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懂得全套的西方礼仪,吃西餐、喝红酒、说英文,探讨理想,对社会的现实有异议和不满。
令人羡慕的契合,却也在建国后的历次运动中被残酷打压,被划为右派,被流放海岛,牛奶面包也变成了窝窝头,西装革履变成了沾着锅炉灰的粗布衣。
要不是有江德福这个亲戚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的照顾,他们很难熬到摘掉右派的帽子。
相同的还有安杰的同事葛老师(刘敏涛 饰),与安杰有共同语言,向往喝咖啡有格调的生活。
但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被批斗,甚至去挑大粪。爱情也无疾而终,生生熬成了老姑娘,最后不得不嫁给了丧妻的王政委。
这些,才是那个时候,爱情更普遍的下场。
《父母爱情》的安杰和江德福,更像是一座海上秘密花园。
一个寄存着我们对上一代人美好幻想的乌托邦。
哪怕再喜欢《父母爱情》,也得承认它的局限性。
否则才是对上一代人更无情的遗忘。
相比而言。
Sir更期待另一版《父母爱情》。
豆瓣条目显示2020年,演员没有任何消息,只知道导演——
姜文。
早在1995年小说《父母爱情》发表不久,姜文就找到作者刘静,希望改编成电影。
为什么?
在姜文半自传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你能瞥见原因——
相似的家庭背景,相似的父母爱情。
姜文觉得看见了他母亲的身影,想把它拍成电影献给他的母亲。
Sir愿意看着《父母爱情》。
等待下一部《父母爱情》。
因为我们要知道,看似保守的父母们也有爱情。
更要知道——
爱情的样子,本应是千姿百态。
可为什么最终却只有一种能幸存下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