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自己固执的坚持,还是误打误撞的闯入,在教师这个行业里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好几个年头。一些时候又觉得成熟了一些,但很多时候面对深广的高中大语文还是有些战战兢兢,在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公开课时甚至有过整夜紧张难眠之感。
早些时候,看孔子周游列国,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和自己的得意弟子们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驴友团浩浩荡荡奔赴周边烈国,以推行仁礼学说,但社会的动荡哪能容得下他这样温文尔雅的治国思想。在此过程中,孔子经历了被围困陈蔡之地的痛苦,其形甚至被形容为丧家之犬。
他也被自己最亲爱的弟子多次质疑。最让人印象深刻是孔子的那位最为可爱率真的学生子路。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南子何许人也,其手握卫国政权,而其品行却为人所不齿。子路觉得老师去见南子是不仁不礼的行为。而孔子为什么要去冒着这样的风险去见南子呢?孔子有其自我的坚持。
可见如果不是内心中有对恢复周礼,恢复仁义的理想追求的信念,这似乎真是一件难以坚持的事情。
写到这,想到塞琳格说的那句话:一个不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会为理想悲壮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理想主义者则愿意为理想苟且地活着。
早前时候曾被这话深深地震撼,孔子大概就是这成熟的理想主义者的代表。但震撼的同时,很长一段时间里又陷入到深深的虚无中,为着所谓的伟大理想、所谓的苟且。
后来我读到韩少功的《夜深人静》,他在书里这样写:当不了太阳的人,当一只萤火虫也许恰逢其时。换句话说,本身发不出太多光和热的家伙,趁新一轮太阳还未东升的这个大好时机,做一些点点滴滴岂不是躬逢其幸?这样也很好!
读着这样表面平实,内里却隐藏着坚守的文字,自己的内心也跟着平静踏实下来。是的,努力地做点自己想做的、能做的平凡点滴,这样就很好!
这大概就像十几岁时读张爱玲的天才梦,一边感受着她的才情,一边也跟着敢想敢做些不切实际的“天才梦”;而到后来开始读鲁迅,读到这样一段文字:
“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艰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更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有欣然的赏鉴,更不必花卉自身,这才心旷神怡的——假如当作泥土也有灵魂的说。”
这时,才发现文字背后能体现差异甚大的价值思想,也发现贴近生活本质的文字似乎有着更大的参考价值与可读意义。我不会否认勇敢追逐天才梦的年纪和时光,毕竟有了那些年少轻狂或者一往无前的时候,比权量力,才让我们去思考、参悟平凡的珍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