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一种现象:
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理特征(性格、好恶和情绪)代入到他人身上。这就是投射效应。
比如:
善良的人总是吃亏。因为在他们看来别人都是善良的,所以更容易被算计。
有心计的人对别人也会有所戒备。因为他们觉得任何人都是有所企图的。
有个人去朋友家借斧头,因为之前有些过节,他担心朋友不借。
一路上,他胡思乱想:
如果他说找不到怎么办?
如果他说他也要用怎么办?
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他这人为什么这么小气?
他越想越生气,最后敲开朋友家门时,他不等别人开口直接说:“呸!留着你的破烂斧子吧,有什么了不起的”。
留下朋友一脸懵逼。
说完投射效应,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投射这个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中的投射:自己有某些罪恶念头或恶习,却反向指责别人的这种念头。或者将自己不能接受的不正当的欲望、性格、动机投射到别人身上,议论别人这种欲望的不当,从而得到一种解脱。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
由谁来定义一个念头是否罪恶?是谁不能接受罪恶感?
答案是:超我定义罪恶,自我难以接受。
《谈焦虑》那篇说过,超我监管着自我。而自我是所有行为和心理的产生地。所以自我所做的行为、所产生的念头只要不符合超我的价值观,超我就会让自我产生罪恶感。
自我当然不甘受罪,于是想了个歪招:把这些超我觉得不正当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可以减轻焦虑和罪恶感,缓解良心(超我)给予的压力,从而得到解脱。
比如一个喜欢看色情片的人,会调侃朋友聊天时总说到女人。一个强奸犯被审问时,说对方在勾引他。
很多人应该都体会过,当我们议论别人和自己具有一样缺点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很放松,很有安全感。
这时我们心里想的是:瞧,他和我一样呢。(正所谓五十步笑百步)
而且如果别人是比自己更优秀的人,那心里就更平衡和舒坦了。
但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为的一样而已。看过开篇讲的投射效应,我们已经知道实际上别人并不一定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比如学渣知道学习很重要,但就是不想学习。当看到学霸在玩,他就觉得先玩一下没问题。殊不知别人早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投射是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代罪羔羊”,通过数落或者议论别人,来逃避本该面对的责任。
这个机制可以让我们内心维持一个安宁的状态,但却只是自欺欺人,对个人发展不具有建设性的功能。所以这是一个歪招。
那,维持内心安宁算不算是这个机制的一个优点呢?
很遗憾,这恰恰是最大的缺点。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庸的?是因为他们没有梦想吗?
其实不然。相反,几乎所有人小时候都有梦想。
那为什么最后没有实现梦想呢?
因为大多数人都倒在了成长的道路上。
很多人会将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可外界的压力不曾消失过哪怕一瞬。
困难和挫折总是接踵而至。如果面对它们贪恋内心的安逸,那真是织了一张“网”,亲手束缚住原本怀揣梦想的自我。
梦想随着岁月的风霜凋残,终于也失去了挣扎的勇气。
投射机制可以说挺害人的,但它经不住推敲。
稍微动点脑筋,就能发现这是在自欺欺人。只是这张网中实在太安逸,沉溺于这样的自我欺骗比鼓起勇气更为安全。
其实如果没有勇气,便在安逸中淡去痕迹也不错。
无畏的人之所以无畏,不是不知道伤痛,亦无须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心中梦想的火花一直燃烧着,仅此而已。
借口很多人生就一次,试着在荆棘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