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准备马拉松期间,我加入了公司一个跑团,结识了很多跑步爱好者。当时北马报名结果刚刚公示,由于是低概率事件,凡是成功被抽中的都兴奋不已,这里面有很多马拉松大咖,也不乏像我一样初次参加马拉松幸运的人。其中有一个微胖的同事Bill,年龄与我相仿,看他每天都会刷微信朋友圈发出当日跑步的咕咚截图。然而看他的跑量,基本在每日只有5KM左右。一日与他交谈,除了学生时代的体育课,他之前并没有系统训练过长跑,这次北马报上名完全是意料之外,但是他坚信自己能够跑完,因为他知道报名结果后,几乎天天都在跑步。
“可是马拉松要四十多公里哦,每天练习5KM是不是有点...”我尽量含蓄,担心Bill介意。
他也很无奈,但是很坚定:“我也没办法呀,之前尝试10KM,结果感觉腿都要麻木了,气息也喘不过来。我真是没想到自己会中签,但是既然跑步了就一定要坚持下来!“
我看着他坚毅的眼神和隆起的小腹,劝他身体健康最重要,特别是膝盖,不要因小失大。多少“跑步膝”就是这么造成的。而这位年轻人却表示毫无压力:“我年轻,一定能跑到终点,你就相信我吧~不就四十二公里嘛。”我也就不好再提此事。
由于我小时候练过长跑,这次北马报名前也一直有准备,正式马拉松之前跑了两次半马。北马当日,经历五个多小时,终于顺利完赛拿到了奖牌。而Bill却停在了半路上: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腿抽筋了。但是他仍不想放弃,便一直在跑道上走走跑跑停停。
最后,6个小时结束,过了关门时间,Bill被“驱逐”出了跑道。
当日,我看到他发出的朋友圈:“虽然没能完赛拿到奖牌,但是我仍然坚持到了最后~”还引来无数点赞。
之后,我再也没见过Bill发关于跑步的朋友圈,据说是膝盖严重受损,估计一年内无法剧烈运动了。再次见面交谈,Bill已经对跑步彻底失去了兴趣,更别提马拉松。
除了跑步,其实生活中没少见这样的事情:看上去很执着,实际上只是一时的固执。
我也曾经很固执。大学学习英语,受英剧以及自己最爱《傲慢与偏见》的影响,偏爱于地道的英音,语音课上决定英音还是美音时,选了1%的学生才会选择的英音。当时的我一心想着学会皇室英语腔调,与心爱的Mr. Darcy在梦里来一场浪漫邂逅,也好与众多其他人显得更出众些,殊不知英音的难度比美音大得多,而自己的口语能力远远达不到英音的要求。期间好友好多次建议我改为美音,我都以不喜欢拒绝了。在大二下学期面试一个实习机会,自己与好友一同前往,好友已经是一口流利的美语,而自己几句英文竟然被评价为“Chinglish”。我这才瞬间知道了真相:我的英音极差。我的风格和水平,真的不适合英音。
固执的我,期间原本也有客观评价的机会,只因为自己的执念和面子,不想承认自己不合适的事实。终于现实用残酷的方式告诉了我,我这才幡然醒悟,果断“弃英从美”,经过半个学期,口语终于也上的了台面。
固执和执着,都是在坚持,只不过,固执的人眼里只有自己的思维,根本不考虑事实或者别人的意见。而执着则是客观理性地坚持。今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马拉松成为了各界人士蜂拥而至的潮流。北马到来之时,身边各路人都摩拳擦掌表示要参与一番,而这些人里不乏Bill这般准备并非充足的爱好者。严肃的事实是:马拉松是一项全民参与但很有挑战的极限运动,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很有可能只是增加了当日医疗团队和交通的负担。
体验也好,挑战也罢,固执与执着很多时候只在一念之间。量力平稳而行,绝对好过在前行中突然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