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艺术宝库中一朵永远盛开的鲜花,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音乐具有民族性,又具有超时空性,最能反映每个民族的文明历史、地域特点、风俗人情和民族气质。又能超越种族、地域、信仰的差异,为求真、求善、求美的人类世界所共享。
音乐是一座瑰丽灿烂的天堂,音乐大师们创造的不朽乐曲就是天堂中神奇灿烂的一道靓丽风景。
琵琶曲《十面埋伏》就是这样一部众口称赞、流传至今的杰作。
刚刚云龙湖游泳归来,沐浴清新夏风,独坐书房,打开音箱,泡一壶清茶,琵琶曲《十面埋伏》再一次轰然而出。
我是军人出身,《十面埋伏》记载的又是徐州英雄的悲壮故事,所以,这曲子我是情由独钟,百听不厌。特别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这曲子最能抚平你心灵的创伤,给你刮骨疗伤。
欣赏一首名曲,要对它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艺术风格等加以了解和分析,通过欣赏优美的旋律和节奏,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美化生活情趣。置身那音乐艺术的天堂,那风光无限的美丽和刀光剑影的威严,尽收眼底。
因为刘邦项羽,因为楚汉相争,徐州这座名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过五年的逐鹿中原,双方一决雌雄的战斗终在垓下展开。拥军十万的项羽渴望绝处求生,统帅十万大军的刘邦欲制人于死地。
短兵相接激战中,两军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漂横杵,尸横遍野。尽管项羽勇猛异常,终因寡不敌众,陷于四面楚歌的包围之中。
31岁的项羽慷慨悲歌,浴血冲杀,身受十多处刀伤,他不愿被刘邦俘虏,也不愿过江东无颜见江东父老,困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毅然自刎而亡。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楚汉战争,惊天地,泣鬼神。不仅记载于史册,而且再现于小说、诗歌、戏剧、电影,《十里埋伏》就是这样以自己特有的方法描绘了这段历史。
《十面埋伏》共有十段旋律:
第一段“列营”。一开始琵琶就先声夺人,在高音区奏出惊天动地的战鼓声,揭开了楚汉两军即将进行打战的序幕。细听那琵琶模拟出来的古战场应该有的战鼓、军号、马嘶声,渲染出了强烈的战争氛围,两军对垒,战旗飘扬,刀枪耀眼,将士豪壮。
第二段“吹打”。琵琶演奏出威武雄壮的曲调,三军统帅在热烈的鼓乐声中威风凛凛出场。
第三段“点将”。元帅升帐后,开始运筹帷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地调兵遣将。琵琶演奏有条不紊。
第四段“排阵”和第五段“走队”是二、三段的继续和发展,曲调虽然简单明了,但节奏顿挫有力,音乐庄严肃穆。琵琶表现了汉军在井然有续的调动,排列出决战的阵势。
第五段进一步展示汉军作战前的准备和部署,体现出雄壮的军威和必胜的信念。
第六段“埋伏”、第七段“鸡鸣山小战”、第八段“九里山大战”是全曲的核心段落和高潮所在。琵琶在这三段中充分发挥独有的复杂弹拨技巧,运用煞弦、绞弦、拼双弦等富有紧张度和戏剧性的指法,加大力度和加快速度演奏出多姿多彩的节奏和音调,层次分明、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楚汉两军汹涌澎湃的激战场面,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乐曲中萧声悲凉、呐喊震天,异常动人心弦。一只琵琶竟然表现出楚汉两军杀声震天,你死我活的激烈战斗场面,造成如此动人的艺术效果,不能不让人赞叹这一民族乐器极为丰富的表现力。
第九段“项羽败阵”和第十段“自刎乌江”,是全曲的尾声段落,塑造的是项羽英雄气短、悲壮自刎的形象。琵琶的演奏最后戛然而止,结束全曲,也使这段楚汉决战的宏伟历史,停顿在音乐的休止符中。
一曲节奏强烈、旋律优美的《十面埋伏》,凝固了遥远历史的战争片段,带给的是内心的冲动和灵魂的战栗,欣赏这段无与伦比的战争洗礼,让人们情不自禁地想起霸王别姬的凄惨美丽,如歌如诉的美女和威武悲壮的英雄依依惜别,肝胆相照,情真意切。
非常欣赏项羽人格尊严的独立和英雄气短的无奈,听这首悲壮的曲子,是一种对我心目中英雄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