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熹九年(166年),汉桓帝下诏命各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可公文下发到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府的环节,被三公挡了回去,三公联名拒绝执行。汉桓帝索性绕过帝国正常的司法程序,下令禁军直接逮捕李膺等士大夫官员,囚禁在黄门北寺狱,严刑拷问。范晔在《后汉书·党锢列传·序》记载有人扛不住严刑逼供,供了同党出来,牵连涉及包括了陈寔在内二百多人。
汉桓帝下令全国通缉党人,有的党人消息灵通提前遁逃,比如和南阳太守成晋联手杀了张泛一家,宗亲,门客200多人的南阳人岑晊就逃到山东躲起来。
《后汉书·史弼传》记载,有的官吏或是为了邀功,或是为了报私仇,乱抓滥捕一通,所以有些所谓党人其实是被诬陷的,或者屈打成招的。
说件讲义气的事,按理说被列入党人应该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不过也有人主动要求列入党人的,度辽将军皇甫规之前被判劳改,太学生张凤等300人曾为他奔走在皇宫前游行示威替他喊冤,党事起后,朝廷并没有把皇甫规列入党人,皇甫规却主动上奏要求把自己也列入党人,不过汉桓帝没理他。
汉桓帝逮捕党人的决定无疑进一步坐实了他在士大夫心中的昏君形象。
太尉陈蕃因坚决反对汉桓帝逮捕党人,一而再上书为党人辩护,把汉桓帝搞烦了,汉桓帝索性以陈蕃所举荐官员不称职为由罢免了陈蕃。
一个陈蕃倒下了,还有新的陈蕃站出来,士大夫领袖的位置还是足够打动人心的。陈蕃罢官后,汉桓帝的岳父,窦武被入京游说的太学生领袖贾彪说动,挺身而出为李膺等党人辩护,奏章呈上后,窦武称病辞职,并缴还城门校尉、槐里侯的印信。表示和党人同进退的立场。
比较奇怪的是宦官也出面为党人求情,以发生日食为由,建议汉桓帝将党人赦免。史书记载的理由是李膺等人在狱中的供词故意牵连到宦官子弟、党羽。宦官害怕牵连到自家身上,才向汉桓帝进言希望赦免党人,我觉得这理由比较扯,宦官和士大夫的矛盾,汉桓帝又不是不知道,李膺等人再怎么攀扯,只要群宦愿意出面替自家亲人辩护,汉桓帝也不会把群宦为之辩护的人真给办了。我觉得真正原因,应该还是群宦体察汉桓帝的心意,察觉汉桓帝没有把党人往死里整的意思,再加上窦武这个国丈也出面为党人辩护,可能窦皇后暗中也有出面为党人向群宦说情,东汉太后临朝,外戚专权也是常有的事,宦官可能也有交好窦家的意愿,宦官也就借坡下驴,卖个好给士大夫,窦家,多少缓解一下士大夫、宦官两大集团的矛盾。
西元167年,延熹十年六月,汉桓帝判决,李膺等党人共二百多人被遣回乡里,将党人姓名编写成册记入政府档案,终身不许再出来做官,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党锢就是禁止党人做官的意思,随后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永康,表示这事就此翻篇。
汉桓帝没有选择将矛盾继续扩大化,是他仍希望能达到某种政治平衡。他只是想整整士大夫、太学生,给沸腾的清议降温,表示朕是皇帝,这天下朕说了算。
不过李膺、范滂、陈寔等党人在监狱里走了一遭,苦虽然挨了不少,但也不能说是输家,《后汉书范滂传》记载汝南人范滂、殷陶、黄穆等人被朝廷大赦回乡,刚从首都洛阳南下出发,汝南、南阳一带的士大夫以欢迎英雄归来的礼遇,大老远驾车前来相迎,达数千人之多,我们都知道古代交通工具之落后,数千位朝廷高官、地方名流乡绅,大老远赶到洛阳接你回老家,可以想象,这礼遇有多高。
有这么强烈的民意支持,党人,太学生恐怕都不会觉得自己是错的,一切都是皇帝昏庸,偏信宦官谗言,是皇帝的错,是宦官的错,党人、太学生没错,清议没错。
豪门士大夫们这样大张旗鼓的欢迎党人回乡,是在公然表达他们对党人的支持,以及对东汉王朝现行政策的强烈不满,李膺等党人反而更得到士大夫集团的推崇。
士大夫、太学生们还互相标榜推出份由"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组成的天皇巨星豪华排行榜。
“三君”指国丈窦武、宗室刘淑和被汉桓帝罢官的前太尉陈蕃三人,这“三君”被称为"一世之所宗"即士人景仰的一代领袖,
“八俊”是指以李膺、王畅等八位“人中英才”。
“八顾”是范滂、尹勋等八位道德可以作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八及”是刘表等八位可以引导其他人学习追随三君者。
“八厨”是张邈、胡母班等八位"能以财救人者",即不惜家财,救助落难党人。
汉桓帝在下诏禁锢党人的同年,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驾崩,享年36岁,汉桓帝36岁驾崩已算高寿,可以暂排东汉皇帝寿命第三位。我怀疑梁冀之所以敢于架空汉桓帝,视汉桓帝为傀儡,恐怕也是觉得按东汉皇帝传统寿命,觉得汉桓帝活不了多久,没想到自己的皇后妹妹也短命,最终被汉桓帝反杀,梁家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