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部美雪的作品,即使关乎人命,有时触碰残忍,但她叙述的口吻总是淡的像水。但,没有激烈的表达,文字间未必就没有力量。平静的叙述中,等你终有回味时,也许会让人觉得更加难忘。
冷静的旁观,是宫部推理小说(姑且分类为推理)给读者的视角。不会有很强的带入感,没有奎因让你猜结局的伎俩,也没有迪弗给人破门而入和主角一起搏斗的现场感。宫部就让读者在那里看,记得《火车》的结尾,甚至连犯人的结局都没有仔细交代,就只有一个淡淡的留白。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都是触及了深层次的人性。无论在哪个舞台,哪个剧目中表演,人终究为人。宫部的作品在窥视着那些“犯罪者”的心灵,她愿意展示人性的恶,但总是会给这个“恶”找一个答案,其来有自,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主人公有着不幸的过往在,诸如此类。这也是东野圭吾,宫部美雪与本格派不同之处。平心而论,如果恶没有答案,对于读者有时是惶恐的。
《所罗门的伪证》没有显眼的恶,没有细致的答案。当你期待着他的恶有一个源头时,这时的宫部冷酷的一面就出席了,有些恶没有来源,它就是人性的一部分。习惯了某种先天信念的人是会有些慌乱,甚至厌恶的。但宫部说的那么婉转,故事讲的那么冗长,看不见的终究看不见。
实话而言,这种冷酷,让我不安。我突然起了韩国崔岷植的一部电影(原谅我的跳跃),他在里边就演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当他被李秉宪饰演的检察官制服以后,死前没有丝毫的忏悔,就是平平静静的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那种冷漠,才是真正让人恐惧的。
值得一提是这片因为过于血腥被禁了,还是韩国电影史上首部被禁的商业片。
《所罗门的伪证》就是一群少年上演的这种恐惧。
有一个小段对话,讲的是一个初中女生,宫部大概是这样漫不经心的描述了一下某天偶然看见母亲的心里对话,这个女生看见母亲,想到她平凡的一生,琢磨不出她的母亲究竟是因为自己天资平凡,还是因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而没有机会像别人的目前那样优秀?
当时看到这段对话,就觉得一阵哆嗦。初中的女生会这样思考吗,这样思考真的好吗?这就是宫部的恐怖之处,你知道她的这个问题背后真正是在想说什么,在思考什么,不过漫不经心的插在不重要的情节中了。眼下,中国,二十年前的宫部的笔下,人性……想到的太多太多。
随便聊聊其它。
我总觉得自己羡慕那些在悠长岁月中处变不惊的,厌恶那些碌碌却没有头绪的。
前一阵子看见大学时期的校长给毕业生致辞,大意是在眼下的世界,中国人的足迹遍布全球,凡是国家利益所至者,皆有我国关人的身影,站在一线,捍卫祖国的利益……
想起年少的轻狂,竟有些怅然。
若我的青春尽赴了书卷,可也算另一种程度的“一晌贪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