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学习体会二十三
今天是参加勇气读书会打卡的第163天(加上打卡鸭21天),阅读了《岁月如歌》的第20节《读书之乐乐无穷》,在这一节里,于漪老师讲述了自己坚持读书的故事。
我读书没有得到高人系統地指导门径,主要靠自己摸索。早年求学,不懂得读书的重要,无计划无目的,随使翻阅,未能及时认真读好应读的好书,以后吃亏不小。过后补,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佳,每想到此,总悔恨不已。《学记》上说:“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自身有此深刻教训,后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总力求在学生每一学习阶段中,激励他们切切实实学好每一阶段应该学好的东西,认真多读点书。
走上工作岗位,深刘苦攻读,滋润心灵。感学到的那点知识实在可怜,完全不够用,处处捉襟见肘,真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就在这种自反自强的心情下,我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力求做到“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用锲而不舍的精神走这条丰富自己智力生活的光荣的荆棘路。
中学、大学课外也曾读过不少所谓“闲书”,主要是中外小说。读的原因主要凭兴趣,主要凭能不能借到这些读物,谈不上打文化底子,更谈不上做学问。我深深体会到必须专心致志地研读几部大作家的著作,随着他们的人生足迹走一遍,才能真正领会他们的心路历程,领会他们生命的光辉,使自己真正增加见识,增添智慧,提升思想认识,不断完善人格。为此,我前后通读了辛弃疾、杜甫和陶渊明的著作,深深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国大诗人第一个走进我幼小心灵的是辛弃疾,这是缘分。辛弃疾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在我故乡镇江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诗篇。我少年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大好河山,人民颠沛流离,苦不堪言,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因此读了辛词无比感动。每当我登上北固山化固楼,他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词句就在我胸中激荡,爱国之情不仅油然而生,而且充盈胸际。从此,辛词伴我一生,我不断从中获得奋勇向前的力量。
辛弃疾的一生,丹心一片献祖国。早年参加农民抗金军,生擒叛徒张安国,向朝廷献《美芹十论》、《九议》等,坚决主张抗金,但壮志未酬,遗恨终生。他是勤政爱民奋发有为的地方长官,所到之处均关心民间疾苦,赈济灾荒,如兴利除害,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一生留下的词感动了一代一代人的心灵,教育着一代一代人的成长,是我们中华文化中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儿时阅读古典文学作品,脑中浮起的生活环境不可能是古代的原型,只是自己当下的生活环境。这一来,难免造成一些对于作品的误解。如读古典小说,往往把故事中角色的年龄“者”,不去分大小。李白杜普二人结交时同游河南古吹台,李白已负盛名,杜甫还只是刚刚露头角的年轻诗人。李社二人虽都罹“安史之乱”,但李白年长,有名之作以乱前为主,多盛唐气象。杜甫年次,李白去世后还活多年,名作多在“安史之乱”中与“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歌广而全面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故而博得了“诗史”的美名。
人们不仅盛赞杜诗是“诗史”,还称“杜陵诗卷是图经”(宋人林亦之语)。杜甫有两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几乎人人都知道。他书读得多,读得透,至于行路,一生何止万里。有的杜诗研究,仔细考查他的一生行踪,绘制了“杜甫行踪示意图”,大大方便了读者。
辛弃疾一生也写过不少诗文,但似乎一直不被重视,一般的宋文、宋诗选本中,一首诗、一篇文章都未选。在这方面,陶渊明可比他们显赫得多。他的文章《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所有文章选本可说是无一不选,而且人人爱读,简直是家喻户晓。
后世文人唱和陶渊明诗的最多,苏东坡竟全和陶诗。后世画家画陶渊明生活的也很多,“渊明东篱采菊图”、“渊明抚孤松而盘桓图”、“归去来辞长卷”等等,不ー而足。由上述可知,古代诗人中影响之大,陶渊明应是首屈一指。
古时确有一些硕师大儒,无书不读,学问博大精深,著作等身,对祖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读书人读书可不多,当时书少,求书不易;一书到手,往往如获至宝,于是日夜读,反复读,用心读,烂熟于胸。这样少而精地读书,对品德修养、知识增长、做人处事大有用处。今天不是书少而是书太多,泥沙供下,鱼龙混杂,垃圾不少。要看书,一伸手就可得。如果今天我们读书不加选择,泛滥地读,不仅一无所得,浪费生命,有时甚至受其毒害。因此,今日读书必须善选择,少而精,才能尽享读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