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R·阅读原文片段】
归因是指人们对事情发生的原因(特别是指人为什么要做或者不做某件事请)提出的解释。归因能确定事件的原因,强调某些因素的影响并忽视其他因素的作用。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很重要,因为大多数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通常有很多可能的解释,这些解释的意义相差甚远。我们可以强调个体内部的影响因素(如人格、能力或者努力),或者强调外部的影响因素(如个体所面临的情境或坏境)。
尽管伴侣之间有着深入的了解,仍然会受到强烈的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影响。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对观察到的伴侣的类似行为的解释完全两样。人们常常能深切地感受到影响自己行为的外部压力,因而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容易作出外部归因。但他们注意不到同样的环境也会影响他人,从而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常常归因于他们的内部原因,如意图或性格。这一现象对亲密关系的启发意义在于:它使伴侣们忽略了他们在彼此身上观察到的行为正是自己所引发的。在吵架的时候,如果一方想:“她这样做真令我生气”,另一方可能这样想:“他脾气这么暴躁,真该学学如何控制自己了”。这种偏差相当普遍,几乎人际交往的任何一方对彼此具体的行为表现都有相当程度的共识,但在解释行为的原因时却可能各执一词。更糟糕的是,伴侣双方可能意识不到彼此归因上的这种差异,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另一方会像自己一样看问题。如果伴侣有意识地去努力了解对方的观点,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就会减少,但很少会完全消失。最保险的策略是在心中这样假定:即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
【I】请自行完成
I: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看法往往因归因不同而得出不一样的结果。说一下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人们对事情发生的原因(特别是指人为什么要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提出的解释。即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难免受到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有意识的站在对方角度,多了解他的观点,以减少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带来的影响,再做出最后的决定。
【A1】你自己或者你观察到的其他人身上出现过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情况吗?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个月前我查银行账的时侯,发现我的孩子在家里玩手机游戏,偷偷绑定了我的银行卡,用掉了600元。孩子的这种做法,我当时很气愤,想这孩子真是胆子大了,居然绑定我的银行卡。他就不能好好学习,少打点游戏吗?我要没收手机,再也不准他玩手机了。并且把银行卡的钱都做了理财,使他就算绑定了,也无法扣掉钱。这样下来,孩子非常无奈地对我说:“没有游戏的日子真没有意思,你们大人懂我们小孩吗?”这样,过一个星期,我再次发现自己的现金又丢失了800元。后来确认是孩子偷去买了游戏装备。通过上次的事情我开始反思孩子为什么会变成如今对游戏这么痴迷的状况?我们大人身上是不是也有问题?我们大人对玩微信,玩手机,目前方都难以控制,又何况孩子呢?一点都不给他玩是不是对孩子不是很公平。他如果对玩手机游戏有个度会不会更好?孩子这么不听话,我自身是不是对他的情感链接不够?后来找孩子聊了天,了解到我们平时都很忙,也很少陪他玩,游戏里朋友都很崇拜他,他自然和游戏中的朋友越玩越开心了。于是我和爱人、孩子一起做了一个以后避免再发生这种情况的事情如下.目前看起来效果还不错。
【A2】当以后发生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事件时,我会如何处理?
1,每周六,周日抽出一天时间,带孩子去外面运动或是逛公园。以转移他的注意力。
2,每周给孩子10元的零花钱。因为他现在还是小孩子没有挣钱的能力,所以不能大手笔的花钱。
3,每天放学洗自己碗(1元),洗自己的袜子和短裤(10元),自己赚钱和记账,尝还之前用掉的买游戏装备的钱。
4,每周六上完补习班后可以玩手机游戏到2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