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月,暑假完了回上海,读了些书,从教育的书籍开始。作为一个俩娃的妈妈,不用点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怎么行呢?看着看着发现教育涉及太多心理学,更让我反思自己的精神成长,于是又进入了心理领域。于是发现三五好友也在心理的路上求索,碰撞就形成了火花。她们介绍我参加了《非暴力沟通》的读书会,认识了更多心理求索的导师、妈妈还有一位优秀男士。之所以说他优秀因为他是心理咨询师,从专业上很优秀;坚持和二十来个妈妈一起沟通分享探索。从我身边的男性来看,他们大多不重视心理知识,大多不那么重视家庭的沟通,被抱怨在家里总是玩手机简直是普遍适用了。因为工作赚钱辛苦,就可以豁免一些家庭义务了,就我以前也是这样,算是为家庭贡献的方式不同吧。不过,豁免多少义务就另议吧。
七岁大娃的各种来不及,包括自己的拖延,又让我小研究了一下时间管理。比尔盖茨说巴菲特教会他的三件事当中一件就是时间管理,教育书籍有的也会提到时间管理,我自己也因为看了时间管理获益增加了阅读量。阅读中的速读方法还没好好研究呢。
教育的书我看了美国、德国、英国大师的,浦东图书馆借的, 总结大概如下:
1. 认同需要具体,而不是单纯的你真棒(即使美国的整体教育气氛还停留在单纯的你真棒的阶段)。比如说你努力了,达到了某某目标之类的。
2. 批评也要具体,爱孩子,但是不认同他/她的具体行为。 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区分是谁的行为的问题。 比如三岁的小娃把筷子碰到地上,然后一身轻松的说筷子自己掉下去的。这个就要帮他理解谁是责任人。批评不像认同那么皆大欢喜,因此沟通方式很重要。这个沟通方式与心理学联系密切,批评时要区分事实和评价,还好写memo用的是这套facts和analyses的套路,用上了。但是实践起来,还是很难,脱口而出的都是强加了价值观的评价,难道人要体现自己有价值观的优越性吗?现在说完有时候意识到要后悔的,希望渐渐可以到说出的时候意识到,再到蹦出话之前意识到好提早调整。
3. 分心的小孩更需要从优点出发教育。
4. 引导他/她克服困难,而不是直接告诉他/她办法。
5. 学着解释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怎么导致这种感受的。即使发达国家,自己的感受也是被忽视了然后麻木的,权威的做法才是大家关心的。大娃昨晚因为没有按时完成平时的刷牙程序没得到一颗星星,抱着我大哭了很久,她说我很难受,说了几次,我听了很高兴,她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发泄出来。我好像共情了一次,说你没有得到星星,所以很难受,对吗?
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