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后半叶的某一天午后。
“我是彼得·德鲁克。”电话的另一端,一个带有德国口音、富有磁性的声音传来,“你愿意来克莱蒙特跟我聊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吗?”
接到电话的人喜出望外,竭力保持平静。对他来说,这通电话比美国总统的电话还重要。第二天清晨,他登上了最早一班飞往克莱蒙特的飞机。
这个人就是菲利普·科特勒,他对德鲁克推崇备至,他评价德鲁克为“极其少见的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乐于结交的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如果有人赞誉他是现代营销之父,他都会谦虚地说,“如果我是‘现代营销之父’,那么德鲁克就是‘现代营销之祖父’。”
科特勒的营销观点深受德鲁克的影响,比如:
德鲁克说,“公司的目的是创造顾客。”过去经理人强调的是创造利润,而德鲁克认为顾客才是利润的唯一来源。为了吸引顾客,企业应提供更高的价值。
德鲁克还说,“企业只有两种基本的职能——创新和营销,其他的都是成本。”他认为创新和营销必须都强大,企业才能成功,若只有一项强大,企业也不可能成功。
他还有一句让人瞠目结舌的著名格言:“营销的目的是让销售无关紧要。”他认为深刻了解客户需求,创造出让顾客排队购买的产品非常重要。
科特勒提出的“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杰出的企业创造市场”观点,可以说与德鲁克上述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鲁克一生著述超过六十种,这些如星河般璀璨的著作,让他成为现代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
科特勒几乎复制了德鲁克的成功轨迹,他分析自己被称为“现代营销之父”的两个原因:
一个是1967年出版的《营销管理》,在过去50年里,这本书几乎是全球所有商学院的必备营销教材;一个是58本营销著作与150多篇论文。
这些丰硕的学术成果,为他赢得了15个学位。
吴晓波说,每一个从事商业工作的人,都应该为德鲁克专门留下一行书架。
套用他的这句话,每一个从事营销的人,怎么能没有几本科特勒的著作?
01
科特勒1931年出生于一个俄罗斯移民家庭。父亲来到美国时,身无分文,后来在洗衣店觅得一份工作。母亲出生于乌克兰,最早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家里有了一些积蓄之后,开了家鱼铺。
菲利浦·科特勒排行老大,大弟米尔顿小他五岁,小弟尼尔小他十岁。父亲希望哥仨能成为运动员,但出乎意料的是,兄弟三人对运动没什么兴趣,不约而同选择追求学术的乐趣,享受思考的人生。
儿时的科特勒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
读到宇航员的文章,他想当宇航员;读到爱因斯坦的传记,他想当科学家和数学家;读到伟大的文学作品,他就梦想自己成为小说家。一直到高中,科特勒才思考自己的未来。
14岁时,苦孩子出身的他,读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时感受到强烈的共鸣。
联想到洛克菲勒、卡内基家族奢华的生活方式时,他无比愤怒:“为什么收入分配如此不公?”
从那时起,他立志运用经济学知识让世界更公平、更美好。
当他20岁出头拿到硕士学位的时候,他的人生道路日渐清晰——成为一流大学的杰出经济学家。
许多年后,他向后辈谈起成功秘诀时,归结为一点:目标远大。
目标远大的科特勒如愿以偿,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博士,并师从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莫迪利安尼、索洛。
在博士论文答辩中,萨缪尔森教授问:“你如何评价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科特勒回答:“价值不仅是由劳动产生,也由资本产生,但最终价值是由购买者于消费体验中发现的。”
此次博士答辩让评审委员会惊叹,也让科特勒意识到,需要开辟一条新路来研究经济学。
二战之后,美国人口出生率急剧增长,整个社会将目光的焦点几乎都放在年轻人身上。
法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缪格勒的见解十分精辟:“那是一个鼓乐喧天、挥洒精力的时代,十多岁的青少年手中掌握着权柄,全世界都得听他们指挥。”
和他的弟弟米尔顿一样,早期的菲利普·科特勒思想激进,对资本主义保持戒备心理。
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之后,在全球顶级学者的耳濡目染之下,科特勒开始转变思想,理性思考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价值。
不久,福特基金会选拔50位年轻的经济学教授去哈佛大学学习一年高数,科特勒幸运入选。
当时,经济学研究的流行做法,只是根据需求与供给来抽象与分析,但无法推算出真正的市场与定价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1959年,科特勒的兴趣从劳工经济学转移至市场营销学,并深信数学在提升市场营销决策方面至关重要。
50名教授分为若干个小组,例如会计、金融、商业战略、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科特勒选择了市场营销小组。
在哈佛大学学习高数期间,他开始萌生出写一本名为《市场决策:建模方法》的书的想法。
科特勒为什么对市场营销产生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50、60年代,全球各国的战后重建为美国经济带来了繁荣的发展。紧接着,美国成功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无数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短短一二十年,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企业界对商业的升级迫不及待。他们希望学术界有更好的理论、更佳的工具来为他们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学界涌现了一批更加务实的年轻学者,他们试图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科学的工具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科特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02
1960年是科特勒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年,在唐纳德·雅各布教授的推荐下,科特勒被聘任为西北大学管理研究生院(后改名为凯洛格商学院)的教授。
在教学专业上,科特勒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教管理经济学,这对他而言轻车熟路;二是教市场营销,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那时的科特勒,已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来选择未来之路。
“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发达的学科,为经济学增添原创理论的机会,比市场营销学少多了。”唐纳德·雅各布教授帮他分析。
科特勒想得更多,“市场营销是基于实践的应用经济学,处于发展之中,需要跨学科的经济学家来充实它的内涵,例如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数学等。”
学科的选择,没有让他成为经济学界的萨缪尔森第二,却让他成为了现代营销的奠基者、市场营销学第一人。
1963年,著名教材出版商普林蒂斯-霍尔找到科特勒,想要出版他的第一本书。
当他拿出《市场决策:建模方法》的手稿,得到的回答却是摇头:
“这本书太专业了,读者面不是很宽。”出版商建议,“如果你撰写了一本超级教材,你将会赢得大量的读者,你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科特勒心动了。作为一名市场营销学教授,他自然清楚这句话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彼时,大多数的市场营销教材都只是详细地描述市场渠道、销售管理、广告与促销,而不会讲述市场决策的分析方案。
“它们欠缺学术研究成果和方法论,没有将顾客置于市场营销世界的中心。”几十年后,科特勒撰文回忆说。
他决定撰写一本市场营销的超级教材——《营销管理》。他计划将社会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和数学等学科融入其中,并聚焦如何满足顾客。
1967年,《营销管理》出版,大获成功。它成为了世界各地大学的必备市场营销教材,更重要的是,从此之后,市场营销作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被得到广泛的认可。
1996年,英国《金融时报》将它列入有史以来50本最伟大的商业图书,排名第一的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几十年来,在市场营销领域出现过很多理论著作,但没有一本著作能像《营销管理》这样影响深远。
科特勒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将市场营销拆解成一个个工作细项,形成了一套企业可以实践的系统。
他将整个市场营销流程简要地描述为:
R(Research,调研)——STP(Segmentation,市场细分;Target,目标市场;Position,市场定位)——4Ps(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Promotion,促销)——I(Implement,执行)——C(Control,控制)。
科特勒第一次将“市场营销”上升到管理、战略的层面。他揭示了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并搭建了一个可指导实践的营销系统。他为无数的营销经理人打开了一扇系统思维的大门。
炫目的概念昙花一现,唯有原理与方法论才有恒久的生命力。无论是在传统经济时代,还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这些营销原理与方法论都没有过时。
03
1970年,他心心念念的《市场决策:建模方法》终于出版。该书后来成为许多顶级商学院的教材。
接下来的几年,科特勒为本科教学撰写了《市场营销:原理与实践》,为专科学校撰写了《营销概论》。
不到四十岁的科特勒,通过四本教材,奠定了自己在市场营销学不可超越的江湖地位。
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科特勒保持着冷静与理智。
他认为,市场营销永远都会出现新概念、新理论、新实践和新案例,“市场比市场营销变化更快,固守一个旧有的理论相当于刻舟求剑。”
科特勒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啃老本。每隔三年,他都会修订一次《营销管理》,迄今已是第15版了。
科特勒认为市场营销的概念可以应用于更多层面,比如地域(城市、国家)、人(明星)、观念(女性平权)、信念(吃素)甚至是政治和宗教。
为了传播他的理念,他保持着平均每年出版一本书的速度,将市场营销学扩展至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时并没有多少人认同他的想法。许多年之后,几乎所有的美国非营利组织都已接受了他的营销理念。
回望过去的一生,科特勒用一个词语总结:自律。
无数的成功者告诉我们,自律的人生,才是开挂的人生。
李嘉诚每天六点钟准时早起,苹果CEO库克每天早上五点准时出现在健身房,维珍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每天5:45起床,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每天六点准时到公司。
和这些顶级CEO一样,科特勒每天早上5:00准时起床,一坚持就是五十年。
他每天早上都要花一个半小时处理上百封邮件,给他发邮件的人,等待回复的时间从来不会超过12小时。用科特勒咨询集团中国区总裁曹虎的话说,“像钟表一样从未出错。”
科特勒出门前都会带着三张信纸,折叠好放在口袋中。每次碰到有趣的点子、有价值的观点,就会随时记下来。晚上回去之后,他就会把这些内容输入电脑中,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评论和归纳。
他每天保持不少于2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他读书很快,每天可以读3-4本书,但对选择深度阅读的书很慎重。
科特勒几乎每天游泳,出差都带着游泳裤。为了保持旺盛的精力,不管有多忙,他都会游上几圈。
曹虎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11年在一次广州的活动中,在论坛与晚宴间隙,年届八十的科特勒专门抽出一个小时来游泳。
科特勒还是一个对艺术倾注无限热爱的人。
受德鲁克的影响,他热衷收藏日本和服上的挂坠,以及玻璃工艺品。对这些收藏爱好,科特勒极度认真。他不仅花费时间去寻宝,而且还经常深入研究。
他曾在《亚洲艺术》上发表了《如何鉴别挂坠品质》的文章。每每有朋自远方来,科特勒都会带朋友参观他的宝贝,讲述每一件宝贝背后的故事。
这个高度自律的人,用五十年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不管在哪个领域,要想获得持续的成功,专注、热爱与认真是多么重要。
正如科特勒咨询集团中国合伙人王赛所说,“你和大师之间最浅的壁垒,就是大师在这个领域当中用激情和积累超过了半个世纪。”
受到无数CEO推崇的德鲁克已于十四年故去,连同辈的特劳特也于两年前去世,大师仅剩科特勒。
这位百科全书式的营销大师,犹如海岸边的灯塔,无数远航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无论惊涛拍岸,还是水平如镜,它都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照亮启航的风帆。
他用开挂的人生告诉我们:自律让人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