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抽得一日闲做了一天的新教育读书会义工,路上车比较堵,的士绕行到家时间已经是8点四十分。
听先生和弟弟两个人汇报了他们一天的相处时光。难得的父子独处日,几年来以妈妈陪伴为主的日子迎来了完整的特别时光,爸爸与妈妈的陪伴还是很大的不同,爸爸当日重点是完成买夏天衣服和鞋子~拍照~在家帮忙做午餐~钓鱼~晚上参与玩雪糕棒。唯独没有安排当天的动画片时间读故事时间。妈妈还是在意情感的互动与感受。即想要做事的丰富也要兼顾孩子心里梗概与感受脉络。
在这个各种心理医生的育儿专家的,互联网时代下各种养育理念和故事,别人版本横飞的时代里,任何一个选择大多是父母做出的,承担后果或收获某种情感或者生活的大多指向孩子。
我洗漱完毕后径直走到卧室提要提前睡,先生是执意给弟弟洗澡的,在他的声声催促中弟弟开始哭了。孩子的哭总会让成人产生某种挫败或是不接纳,各种说服解释讲道理还有伴着父母间的权利之争,一屋之下怎样的合作关系在哭声中总是看得见,那里需要有和谐的空间还有各种模式的复盘。坐起来告诉弟弟回到自己的房间「我想下次我会走过去牵你手,可以省去要说的话」,清晰的指令还是比讲道理和与他人解释来得直接有效。只是成人习惯了去用嘴说并且总爱就事论事的长篇大论庞证博引,爱的五种语言需要刻意的训练。
拥抱哭泣的弟弟讲了自己今天晚上遇见一个乞讨的老爷爷的故事,故事里的老人用自己年龄大和没有牙齿的各种理由证明自己如何的悲催,当我拿出一元钱给他时,他发出愤怒的声音让我特别惊诧,你没有看见我很老吗「说实话我真觉得他60岁上下的样子没有太老,并且看起来四肢健全头脑清醒」你给我一元钱买个烧饼我没有牙齿咬不动,他张大嘴巴证明着他的牙齿掉光的半边牙床。我在给弟弟讲这个故事时,看见了一个自己不愿意付出努力却指责别人提供的帮助方式不符合自己要求的老先生。弟弟听这个关于乞讨老人的故事弟弟不再哭了,抹着眼泪说,他最后吃饭了吗?你再给我讲个真的故事呗。回答说不知道他最后吃饭没,妈妈只是听见老爷爷表达着不接受一元钱的愤怒,说这一块钱能买啥,我这么老牙齿都没啦~~~我转身走了,走出几步回头看见他又开始对另外一个年轻人重复他同样的乞讨版本。
弟弟没一会便睡着了,我却醒来。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每个人都在行动里表演者自己的人生,所有的过往里事实都可能不存在,只有当时的情感是真实的。
想到下午看的电影里《狮子王3》,那个超越并突破自己局限的丁满某种程度上是值得推崇的,那里有小人物于大时代里的某种激励。让自己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反过来就是最大化的增值自己,或许是作为礼物存在于世间的一种表达方式,毕竟超级个体的存在就是那个打开成长钥匙的自己。
如何编写自己的人生故事版本呢?让自己成为自己生命的礼物,记得在进入与所有关系之前,先确定自己的方向,而不是事后苛责并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