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我们在经济建设上主要学习苏联经验。对于新中国来说,已经建成了“光明灿烂的社会主义”的老大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开国大典之后,毛泽东马上亲赴苏联,去争取斯大林的帮助。毛泽东谦虚的对斯大林说,我们要当你们的学生,学习你们搞建设的经验。苏联共产党现在是我们的模范,将来也是我们的模范。
这时,苏联的高级专家们给中国提出的建议是:中国要想搞经济建设,就必须集中全国之力,在沿海和东北地区划出重点区域搞建设。所以中国在制定“一五”计划时,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建议把苏联援建的 156 项工程集中在东北和沿海的大中城市,便于加强于苏联的联系。
但是毛泽东高瞻远瞩的认为,如果把这些工程全部集中在东北和沿海,不利于中国工业的均衡布局。特别是沿海地区,离台湾省太近,易受美蒋飞机袭击。所以毛泽东建议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要尊重苏联专家的意见,又要有自己的主张:156 个项目不能全部放在沿海和东北,要安排一批项目到西部去,特别是国防建设项目,至少要安排一半到西部地区。
正是因为毛泽东的坚持,最后我国把这些重点项目中的 21 项国防工业企业安排到了西部地区,使得西部地区建起了一批轻、重工业基地。尤其是在关乎国防安全的飞机、坦克、火炮等武器生产基地,大多安排在了西安、成都、太原、兰州等西部城市。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苏联也向中苏边界大量派兵,威胁中国的安全。美国也和我国不少周边国家结成了反华同盟,对我国实行紧缩包围的政策。蒋介石和国民党也在这个时期不断叫嚣“反攻大陆”,加紧对我沿海地区进行骚扰,印度也趁火打劫,不断蚕食我国西藏领土。
虽然毛泽东在战略上“不怕鬼”,但是在战术上也还是比较重视原子弹这个“鬼”。为了对付美国和苏联的原子弹威胁,毛泽东决定:我们也要搞一点原子弹出来。在哪里搞呢?就是在三线地区。因此三线建设此时就成为中国的一项战略决策。
所谓的”三线“,其实就是我国的战略大后方。战略后方是个包括后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对战争的支援能力在内的综合的概念,和平时期,它是保障经济建设、保卫和平的重要力量;战争时期,它是一个国家坚持战争、争取胜利的主要依托。
在1964年5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建设大三线问题时,严肃地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三线建设不好,我就一天也睡不好觉。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现在沿海工业这么宏大,不搬家不行。"
为了落实毛泽东的指示,中央决定由国务院副总理李高春主持三线建设的日常工作,并成立了西南、西北、中南三个三线建设委员会。彭德怀元帅也重新出山,就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接下来的几个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辆载重汽车,满载着设备和物资,日夜兼程在西部地区的各条公路上,数十万建设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入西部地区。在金沙江畔一处开满攀枝花的地方,数十万建设者汇集在这条山沟沟里,他们中既有从中央各部的干部,也有各级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还有一大批工程建设骨干。在这些建设大军的努力下,攀钢、二汽等一大批工业基地迅速建成,座座新城从西部拔地而起。
为了对付来自可能存在的威胁,毛泽东又提出了“小三线”建设的思路。也就是进行三线建设的省份,再在本省内建设一个“三线”,使“大三线”与“小三线”环环相扣,将三线建设深入到县城、乡村,使得三线建设可以面对打硬仗、打大战和打长期的战争。
毛泽东给三线建设确定的方针是:“大分散、小集中”,使三线建设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即使发生世界大战或者核战争,我们的工厂也打不烂、炸不垮。
面对当时一些国家的核讹诈,毛泽东调派了钱三强、邓稼先等大批科技精英奔赴三线,加强核基地建设。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这是中国人民在反帝国主义核威胁斗争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从此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影响力的大国。
从 1965 年起,通过三线建设,我国建成了 1100 多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崛起了30多座新兴工业城市,攀枝花、十堰、德阳、六盘水、都匀等城市都是在三线建设中拔地而起的。三线地区在崛起了座座新城的同时,还锻炼培养出了一大批干部和科技工作者,甚至还走出了一些国家领导人。
毛泽东的三线建设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巨大的。三线建设建成了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川黔铁路等大动脉,将西北、西南地区与华中、华东、华南地连为一体,改变了我国西部地区交通运输落后的面貌,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基础。三线建设,让四川和贵州成为了我国的电子工业生基地,让陕西成了战略武器科研基地,让西昌、太原、酒泉成了今天的卫星试验、发射中心,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射能力。
通过三线建设,西部地区建成了攀枝花、重庆钢铁基地,兰州铝厂、西南炼焦煤基地、西北煤炭基地,新建 10 万千瓦以上电站 68 座,使西部地区形成了很强的工业制造能力。
三线建设项目一般都摆在远离大城市的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的山区。建设者们吃的是咸菜, 住的是帐篷和山洞,靠肩挑人扛建成了一座座新城市。参加建设的几百万干部群众在艰苦的环境下,克服种种困难,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工业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聪明才智。三线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正是由于毛泽东搞三线建设的眼光、气魄,给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基础。正是在三线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作出了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所以说,没有毛泽东的大三线建设,也许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