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问
* 解决人生焦虑
* 焦虑就是干着急
* 起点和属性
* 不知道学什么
* 有应用场所
* 学不进去
* 有解释力
* 学了用来干什么
* 可迁移
* 不想学东西
* 足够“小”
* 在别人焦虑的时候学习, 在别人学习的时候焦虑
* 把焦虑弄明白
* 带着焦虑读书
* 这不是一个小时代, 这是一个小学问的时代
* “知识焦虑”
* 根源
* 缺乏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方法论
* 标准
* 碎片化
* 实用性
* 延伸性
* 小学问,就是把知识积木化
* 碎片化
* 对拼图来说是有害的
* 对积木来说,意味着灵活
* 读书越多就越聪明吗
* 为什么很多事争不明白
* 很多问题之所以争不清楚,是因为没有弄清举证责任这个前提。记住“证有不证无”,能让你避免很多无谓的质问。
* 没有自知之明,问题出在哪儿?
* 人们通常会觉得自己的水平在平均线之上,而这往往是因为无知导致意识不到问题所在。想击破这种“好于平均幻觉”,你就要尽量给这种能力找到客观评判的标准。
* 人为什么会死不认错?
* 人是一种需要理由的动物,可是在追求理由的时候,由于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的双重标准,很容易“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从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不认错。
* 你能分清原因和结果吗?
* 因果关系往往是相互的,甚至是跟表面上相反的,如果忽视“对立成因”的可能,就会犯“因果倒置”的错误,被似是而非的统计数据忽悠。
* 怎样不被人带到沟里去?
* 滑坡谬误的根源,在于人们心中对于秩序的喜好,在面对环环相扣、看似严密的推导过程时,会倾向于把或然的预判当成必然的结果。对此,你可以指出回归效应的存在,并且用集中议题的方式,拒绝对方把你绑定在糟糕的结论上。
* 迷信的命门在哪里?
* 之所以迷信,在于它能低成本、高效率地安抚焦虑。所以最有力的回击,是指出它高昂的隐性成本。迷信的成本,就是它的命门。
* 偏见为什么难以根除?
* 偏见源于理智的懒惰。当我们对别人有偏见时,就会忽视很多重要的信息;当别人对我们有偏见时,行动是最好的回应。
* 谴责受害者是什么毛病?
* 受害者很难得到无条件的同情,因为我们会通过谴责受害者来获得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同样的道理,不幸发生时,无辜者也经常成为替代性攻击的对象。这种倾向本来是为了获得安全感,但却会让我们离真正的安全越来越远。
* 你真的理解“挣钱”这件事吗
* 为什么有人可以「躺着」把钱挣了?
* 有些人看起来没你辛苦,却又比你赚得多,很可能因为他们承担的是风险劳动,或者是创造性、试探性、开拓性的工作。这种表面上的「闲」,蕴藏着事业成功的秘诀。
* 你知道自己挣的是哪份钱吗?
* 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存在风险劳动和情绪劳动。相应的,评估你的工作能力,也要考虑这四种劳动的组合方式。想清楚你挣的是哪份钱,才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 你的待遇是高还是低?
* 想知道自己值多少钱,你可以反过来想想 HR 是怎么确定你值多少钱的。想知道未来有多大发展,除了个人因素之外还要看外部因素和职位因素。另外,千万不要忘记隐性薪水的存在。
* 工作让人烦,你该怎么办?
* 高频重复工作,虽然是新人必不可少的磨炼,但也最容易产生工作倦怠。你可以根据具体原因的不同,用换位置、换兴趣点、差异化定位这三招来提升自己的成就感。
* 怎样不被贫穷限制想象力?
* 摆脱穷人思维,首先要避免利弊分析的常见误区,注意利弊的共生性,拓宽分析利弊的新视角。
* 如何拥有自律的人生?
* 想自律?你连因果关系都弄错了!
* 不是先有自律的品质,才有自律的行为。先做自律的事,你才能变成一个自律的人。不要空想有了好习惯再去做事,这是倒果为因。
* 为什么你总是三分钟热度?
* 先想清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那些起初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就能自然达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你才能说自己真正拥有了这些品质。这个顺序是 be-do(-?)have,而不是 do-have-be。
* 改变自己,要经历哪几步?
* 改变不能一蹴而就,谁都必须经历五个阶段,一开始太过激进,反而是重要的败因。记住,重要的是每个改变的成功率,而不是每次改变的幅度。
* 为什么「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是个大谎言?
* 我们都活在他人的眼光中,所谓自律,不是不计较他人的眼光,而是要找对「关键他人」。这就要求既要有正向反馈,又要严格管理。
* 别人的成功故事,为什么帮不到你?
* 制定目标的时候,既不太高,也不太低,对你有真实触动,有值得学习的细节的,才是「合适的参照对象」。
* 为什么你不敢做个优秀的人?
* 由于「自我妨碍」的存在,我们很容易给自己的退缩找到原因,不敢成为优秀的人。所以,你一定要认清这种心态,至少不要让别人的「自我妨碍」影响到你的判断。
* 为什么你做不到「管住嘴」?
* 用什么方式称呼一件事,会极大影响你对它的看法。所以,想要管得住自己,就要在观念上先学会使用正确的语言。
* 玩《王者荣耀》,也能学到自律之道?
* 自律不是吓出来的,有即时反馈的正向驱动,才是驱使自己不断进步的正确方式。与其对自己狠一点,倒不如用正式的方式对自己好一点。
* 高效能人士是怎样思考的?
* 问对问题,才能提高效率
* 好的目标等于成功的一半。制定目标时,先用「SMART」原则的五个问题考察一下,如果能够符合这五项标准,那就放手去干吧。
* 为什么《俄罗斯方块》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游戏?
* 游戏和工作的根本区别,在于反馈的即时性。因此,你可以用「简化反馈」的思路,让自己在工作中也像在游戏中那样充满激情。
* 斜杠青年邱晨的跳槽心得
* 技能迁移不是平均用力,而是发现自己的核心技能,为它们拓展应用场景。这样,它们就能跨界组合,表现为新的形态,使你的能力产生指数级的增长。
* 「换位思考」都是耍流氓?
*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盲人摸象、各执一词的争论上,还不如从客观数据的角度,对事物的全体做一个定量分析。
* 只看销售数据,你就错得太离谱了!
* 同样的行为,可能会对应完全不同的动机。要正确预测人类的行为,就要注意收集态度数据,在「事实如此」之外,多想想「还有什么可能」。
* 为什么更应该向失败者学习?向失败者学习,比向
* 想成功,就要多向失败者学习,因为成功者的故事,多数都是幸存者偏差的产物;失败者的经历,反而往往更具有普遍性,避免了这些陷阱,也就自然走向了成功。
* 「节省时间」才是最大的浪费?
* 提高效率,与其「省时间」,不如「省事情」。也就是正确排列事情的优先级,时刻评估自己当下所处理事务的目的、效用、重要性。当断则断,是成为高效能人士的关键。
* 情与爱的科学小秘密
* 早恋为什么禁止不了?
* 吸引力,可以来自外貌、接近性、互惠性、相似性,也可以来自障碍。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原理,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就可以主动提升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度。
* 女生,真的比男生更唠叨吗?
* 善于倾听,是最大的加分项。想成为异性眼中好的聆听者,你就必须理解另一半的说话模式。不要被「女生话多」的刻板印象误导,而忽略了两性在权力关系、对谈话内容的理解、分享话题的习惯上的各种差异。
* 女生,天生就是购物狂吗?
* 逛街之所以容易引起矛盾,是因为两性对此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狩猎/采集」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细节上的不同,帮助你跟另一半和谐出行。
* 女生,真的比男生更柔弱吗?
* 男女两性在气质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受后天影响形成的。这就意味着,首先要把异性当成「人」来对待,才能避免很多根深蒂固的成见。
* 爱情,为什么总有各种「作」?
* 爱情中之所以有各种「作」,往往都是痴迷型和回避型人格在作祟。认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而不至于陷入相互指责。
* 亲密关系中保持新鲜感的秘诀
* 爱情有三种基本型(情欲、游戏、友谊),三种次生型(现实、激情、奉献),认清自己和对方的爱情偏好,就能把两个人的关系调整得更加舒适。
* 跟数学家开普勒学习该如何相亲
* 「择偶复制」现象会让爱情里的弱者更弱,强者更强。不过别紧张,你完全可以向强者学习,提升自己的魅力值。等到权利反转,你就可以用 37% 法则来优化你的选择了。
* 不要当小透明
* 卖问题,而不是卖产品
* 影响力不是来自你有多优秀,而是来自对方有多需要。所以,卖产品不如卖问题。只要能够成功地创造需求,接下来施加影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影响力,从感觉做起
* 感觉的不可通约性,是沟通中最大的阻碍。所以,重要的是对方觉得怎样,而不是你真的如何。影响力的产生,永远都是围绕着感觉进行的。
* 制造美好还是营造恐惧?
* 想要避免「乏味」,就要向广告学习,看它们是怎样细分美好、善用恐惧,把平常接触到的东西表现得如此诱人。
* 「收礼只收脑白金」,为啥是个好广告?
* 当大家都在同一个标准下争奇斗艳的时候,很容易显得你是小透明。所以,你不妨从这个红海中抽身出来,用「扩张场景」和转变「心理账户」的方式,为自己寻找到一片蓝海。
* 坏消息要怎么说,才显得是一个好消息?
* 解释框架的变换,可以让同一件事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所以,想让别人产生你想要的观感,就必须慎重地选择该使用哪一种解释框架。
* 我丧故我在——学会和隐性焦虑相处
* 丧
* 自我评价低
* 对工作前景不抱希望
* 犯困与失眠同在
* 反社交
* 不期待幸福
* 为什么焦虑会流行
* 焦虑感的来源,在于付出跟收获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越来越间接。这种间接,增强了不确定性,让我们失去了对时代的操控感
* 别慌,歌德的青春也迷茫!
* 迷茫是一种“精神呕吐”,它帮我们把过去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价值观都加以质疑和排斥,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更灵活、开放的个体。
* 人为什么必须快乐?
* “丧”所对应的并不是“不丧”,而是廉价的快乐。后者固然可以暂时舒缓焦虑,但前者却能稳定地填充心灵空虚,帮助你重建更高层次的意义感。
* 消极不一定是坏事
* 负面情绪是因为对人类有用,才在进化当中被保留下来
* 丧,也能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 最有感染力的幽默,是展示你无伤大雅的丧。
* 悲观是软肋还是铠甲?
* 防御性悲观是认为事情的结果「很有可能」会不好,并调整方向,或降低预期。
* 怎样避免成为「三无青年」?
* 要摆脱无助、无聊、碌碌无为的状态,请建立次级控制感、重建沉浸体验,当然,还要选择有价值的事物沉浸。
————————————————————————分割线
原文来自《小学问》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