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一位朋友上周六发过来给我的。她说在做一个小调查,想征集下大家的回复。
面对这个灵魂的拷问,我的第一反应是需要一点时间好好思考下。我需要通过祈祷和冥想好好体会自己最在意的到底是什么。同时我还有一点小心思,希望能获得启发,最大化地利用好这最后的一天,达成最多的心愿,毕竟这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了呀。
第二天下午我把自己列出来的五件事情发给了那位朋友。 同时我也很想知道其他收到这个问题的人会如何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天。但是那位朋友说,好多人还没回复她,她要稍后才能分享其他人的答案。突然想到何不自己也做一个小调查呢?
老实说如果不是这样的契机,我可能不太敢去问别人这个问题。怕别人会觉得突然谈论死亡很矫情。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单刀直入地编辑了一条信息,抛开顾虑将这个问题转发给了大概45个微信联系人。这其中除了熟悉的朋友,也包括那些仅有过一两次交集的人、那些在什么场合加过微信但一直没有说过一句话的人,以及那些想联系却不知从何联系的人。虽然在接触信仰后对于生命和死亡有了不同的认识,在挑选联系人的过程中,还是看到自己心里仍有一点儿世俗观念上的避讳,犹豫了一下没有将这个问题抛给那些宝宝尚小的朋友,以及即将准备结婚的人。
有些出乎意料,信息发出去后不久,陆续收到了很多回复。除了一位前同事明确表达不愿回答这个问题及七八个人没有回复信息之外,其他人都很慷慨地分享了他们想做的事情。事实证明,大家对于尘世的生命必然会走向一个终点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讳莫如深。
小小的调查问题,像一条丝线,将我跟这些人连结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读收到的一条条回复,发现大家的价值观普遍比较一致。最后的一天,大部分人都想要跟重要的人在一起,向他们表达爱。这些重要的人有家人,朋友,也有恋人。 巴哈伊著作中说人在离开尘世之后“不会忘记自己在尘世世界里曾有的生活”。身故之后,我们带不走任何物质的东西,可以带走的只有心中珍藏的爱和美好回忆。巴哈伊圣作中还说“一个人对任何人曾有的爱在天国里都不会被遗忘”,离开尘世后凭借这些爱的回忆我们的精神也将会认出曾经亲密交往过的人,重新相聚。
此外,还有很多人回答要做让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尽情享受最后一天的生命,不留遗憾。有的人会去没去过的地方,尝试没吃过的事物;有的人选择跟家人朋友一起喝喝茶聊天天;有的人选择去海边;有人看日出有人看星空。。。。有两位朋友还给我描绘了最后一天从头到想做的事情的细节,满满的画面感,透露着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还有人表示要弥补缺憾,化解误会,冰释前嫌。
看到这些回复,心里很安慰。大家设想的生命终点处没有愁苦,恐惧与挣扎。即使走到了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最后一天,大家传达出的依然是从容,淡然,接纳与满足。
下面是几个特别有感触的回复:
前同事A,温柔甜美的日系女生,家中的独生女,刚英国留学回来,我们只相处过两个月,然后她离职回到家乡去了一所高校工作,从那之后我们几乎没怎么联系过。收到我的信息,她回复说:“最近刚做了一个手术,反思了下,觉得还是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能陪伴家人朋友。人生有时很长也很短,不想到最后一刻还有遗憾。” 我有些惊讶,竟然会碰巧在这个时候发了这样的问题给她。看到她的这个回复,莫名触动很深。或许,是因为当她在回复的时候比其他人都更深刻地感受过生命的无常吧。
朋友B是我身边的励志奋斗型男青年代表。照顾家人是他不断奋进的驱动力。在他列出来的几件事情中,“给每一位家人都写一封信,留作念想,”让我觉得特别温暖。现在尽可以用照片、音频或视频留下纪念影像,但是仍然觉得一封亲笔信留给人的念想意义不同。
前同事C,同在编辑系统工作三年,但对她并没有什么了解,感觉她有点儿酷,不怎么爱交际,有自己的小宇宙。看到她的回复中有一条是“去大街上走走,再看这个世界一眼”,忽然跟她有种亲近感,因为我们都想再看这个世界最后一眼。
前同事D,虔诚的基督徒,品牌部曾经的表情包之一。他在回复中透着返归天家的欣喜,以及对上帝的深深信赖。他说:“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管以何种形式离开,我都开心于明天就要回天家了,不再有劳苦愁烦。妻儿也不用为我伤心, 我也不为妻儿的日后生活忧愁,因为我们在地上时,也是紧紧依靠主耶稣,以至于恩典够用。”
我自己的列出的五件事情是:
1.见想见的人,说想说的话
2.用心地细细感受一遍周围的环境,拥抱遇见的每一个人(这条感觉最后一天我可以做到)
3.记录这一天的所思所想及感受
4.将需要交代的事情写下来
5.最后跟亲密的人一起做长长的祈祷,告诉他们我爱他们。
一位朋友看过我的答案说,“做这些事情估计一天时间不够用,何不从现在就开始做起,不要等到最后一天。”嗯,是的,以此为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