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我是文少。
在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有哪些经常出现,却又很难察觉的洗脑方式?】。
一看到这个问题,就让我想起了我前几天去药店买创口贴发生的事情。
当我走进药店的时候,门口小姐姐就向我打了声招呼并问了句,需要些什么?
我说:“创口贴”
然后,小姐姐并没有问我要多少,而是很自然地在旁边柜台拿出了两盒创口贴,然后问我是要防水的还是不防水的?
我说防水的好一点就要防水的吧。
正当我准备付款的时候,我突然意识过来:“不对,我只需要几张就够了啊,我买一盒干吗?”。(机智如我ʘᴗʘ)
此时,我才发现,原来我被「洗脑」了。
在心理学上有个「强迫选择原则」,它指的是,想让一个人顺从你,别给他多个选择,而是让他在一个选项里选。
很明显,这位小姐姐就是让我在「防水」与「不防水」里面选,而不是问我需要多少。
很多时候,大多数人碍于面子或者没有意识过来就急忙付款了,等到拆开之后才发现,自己被耍了。
利用这个原理的案例,最常见的还有就是约人出去玩。
比如周末想约妹子出去玩,不要问她周末有没有空,而是说,“周末去看电影还是游乐园?”
把选项限定在「出去玩」里面,而不是「要不要出去」,从而增加约会的成功率。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如果你不能识破它们,就很容易被洗脑。
下面列举的5种洗脑方式,我敢说90%以上的人都碰到过,但它们又是极其隐秘的。
假如意识不到,我们就会像提线木偶一样,很难摆脱它。
一定要看完,看看自己中了几个,中的数量越多,说明你身上的「木偶线」越多。
建议先点赞收藏,就再也不用担心迷路找不到这篇回答啦~
1、锚定效应。
它指的是,我们的思维常常会被第一次获取的信息所绑架,就像沉入水中的锚一样,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
比如你去商场买衣服,老板喊价500元,你觉得有点贵,于是跟老板还价。
但你是在500元这个锚定的价格上还价,最后你还到300元,觉得还挺便宜。
实际上,这件衣服可能不到100元就能买到。
除了这个,在买手机的时候也很常见。
许多商家会给同一型号、不同配置的手机设置不同的价格。
其中有一款手机销量不高,配置也不咋地,但价格却还要比其它手机更高。
其实这款手机的价格就是「锚定价格」,它能凸显其它手机更具性价比。
换句话说,这台手机就是参照物,你会觉得其他手机更值得购买。
2、偷换概念。
这种方式最常见的就是把正话说成了反话,还说得特别有「道理」。
我一个朋友就是「偷换概念」的高手。
他常常因为身边异性太多而和女朋友闹矛盾。
有一次,他女朋友实在受不了了要和他分手。
我朋友问为啥?
他女朋友很生气的说:
“你根本就不爱我,如果你爱我,你就会对我专一,不会朝三暮四,你现在身边一堆异性,你怎么能证明你是真的爱我?我看你就是在随便玩玩,因为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是会对那个人很深情的!”
在这一连串送命题的炮轰之下,我朋友并没有显得很慌张,而是先喝了口水,然后温和的对她说:
身边异性少的人说爱你,你也敢信?你想想他才见识过多少女生,经历过多少异性?他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什么是虽然适合自己但是喜欢不起来的,这个时候他说喜欢你,说白了就是没有对比只有你。只有一个人身边女生多了去了,见识多了经历多了, 这个人说喜欢你,才可信。一道菜好吃,这句话是没吃过什么美食的普通人说出来可信,还是山珍海味都吃过的美食家讲出来可信?
如果细品这句话你就会发现,我朋友偷换了概念,他说的和他女朋友说的完全是两个东西。
他女朋友说「深情才是爱」,而我朋友却说「经历多了,才知道什么是爱」。(你品,你细品)
tip:(关于他们两个后面的剧情你也可以先大胆猜测一下怎么样,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_←)
3、认知偏差。
当人长期接受某种单一的信息时,就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比如说,当你看多了偶像剧,或者抖音里面高颜值的主播,就会拉高你对审美的阈值,这也会在无形中提高你的择偶标准。
因此,当你遇到一个7分的异性,也会觉得很一般,远远达不到你的要求。
事实上,那个人并没有这么差劲。
同样,当你在知乎看多了「年轻人该有多少存款」这类问题时,就会觉得赚钱真的很容易,月入过万应该是标配。
你也因此可能会制定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在社会上屡次碰壁之后,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一个人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却很容易被带偏。
而且,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一个人的认知偏差更容易形成。
因为很多软件都有各自的机器推荐算法,只会推送你感兴趣的信息,久而久之,你对某事的认知就产生偏差。
要避免这种现象,就不能长时间接触浅层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无法让你深度思考。
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好书,提升深度思考能力。
我一直都有读书的习惯,也有幸拜读了很多高度精选好书,慢慢积累了足足100本值得一再翻阅的好书。
我还研究出一套超高效的阅读方法,想培养阅读习惯的同学,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文先森的信箱」,我把这100本超优质精选书单,还有亲测实用的阅读经验分享给你,它们一定能帮助你增加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4、关联效应。
先回答几个问题。
“听说下雨天,____和音乐更配哦”
“_____,吃完来两粒”
怕上火,喝_____”
相信你看到这三句话,不仅条件反射脑补了后面的广告语,甚至脑子里还会出现声音。
这些洗脑的广告,将每个场景都与一样产品联系在一起,并逐渐建立了强关联。
品牌花大价钱打广告,想这么傻x的广告语,就是为了让你养成习惯,形成条件反射,像训练有素的士兵一样,只要提到几个关键词就能让你想起他们的品牌。
比如,当你吃完饭后,大脑中就会有个声音说,“来两粒!来两粒!”
那要是没有益达怎么办?
买呗。
同理,钻石也是相同的逻辑,本来和爱情完全不沾边的。
可是,当钻石的坚硬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联系在一起时,就在人们大脑中建立了坚固的认知。
到后来,钻石就成了结婚必备,没有钻石的婚姻是不完美的······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关联效应存在,如果你意识不到,就会成为木偶任人摆布。
这大部分还得归功于我们日常的学习,因为太多人学习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追溯其本质。你想想多少人学习都是靠死记性,而不是真正靠自己想清楚这背后的原因。
所以这里安利我一直在听的课程吧——哈佛学习力课,我反复听了五六遍,他并不会只教给你套路和公式,而是会系统性的教你怎样理解一件东西,甚至思考。
如果你需要,可以来我的公众号【文先森的信箱】,我把这套哈佛课也免费分享给你啦,我保证它会对你帮助超大。
5、权威效应。
无论是什么人,只要加上一个头衔,你就会觉得这个人非常的可信。
举个例子,如果你妈让你多吃鸡蛋,说鸡蛋里面含有xxx,吃了对长高有帮助....一堆吧啦吧啦之后.....你不一定会听,转过身就去吃零食了。
但是当一个营养学家这样告诉你要多吃鸡蛋的时候,你就会认真对待了。
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的广告一定要找一个知名人士来拍,哪怕知名人士跟这个产品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比如,奥运冠军推荐的豆奶粉,商业巨头推荐的手机,武打明星推荐的洗发水....
因为人们总是相信那些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的人。
但真实的情况是,他们可能只是在一个领域比较厉害,而在其它领域就很一般了。
他们就是利用一种权威效应,来轻易左右着你的判断。
最后的话。
社会在快速变化,人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跟上社会的节奏。
就像手机要不断升级硬件和系统,才能带的动配置更高的软件。
如果一个人,每天接触的都是一些短视频、娱乐花边新闻、自媒体文章等浅层信息,那确实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因为你所接受的信息,很可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时间一长,这些信息就会内化为你的认知,成为你决策的依据。
我一直很认同一句话:你的时间花在哪,结果就在哪。
多花点时间在需要动脑思考的事情上,才能看透一件事背后的本质,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在电影《教父》的原著中有一句经典的旁白:
在1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点个赞再走,希望从此刻开始你也能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开启不同的命运!
对了,看了这么久也让我们认识一下吧。
我是文少,一个喜欢研究成长、学习、健身、理财不安现状的精进主义者,我想和你变得更好一点,希望你也可以陪我一起终生成长。
我还有一个工棕号叫「文先森的信箱」,里面只分享对你有用的成长干货,每篇文章都是我用心敲出来的,每个读者的留言我都会耐心回复。
我还会精心撰写心理,学习,理财,运动,习惯,人际关系,思维,生活等方面的文章,因为我一直认为,只有全方面的精进,才能获得更轻松幸福的人生。
当然,我也为你准备了见面礼:
后台回复【书单】送你一份优质书单
回复【口才】我把几个超实用说话秘籍分享给你
回复【学习】送你一套能让你比别人聪明10倍的哈佛学习课。
回复【时间】教你如何快速提升时间管理效率
对了,偷偷告诉你,我还时不时会给大家送书(当然奶茶肯德基也可以)
工棕号:文先森的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