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其实是想要回答大家下面几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总想要记住,又为什么总是记不住?
为什么根本不需要记住?
如果看书不记,那我们看书干嘛?
利用8020法则,花20几块钱就让作者给我解决了一个难题。这比拿着书从头看到尾,到处做笔记摘录,最后写一篇书评哪样更有效呢?
1.为什么我们总是读完记不住?
很多小伙伴在整理自己的阅读问题的时候,都会提出一个问题:“看过了之后我老是记不住怎么办?”
强行让大脑记住不会成功。我们回想一下高考,我们通过那么高强度的反人类的考试之后,那些科目的内容我们现在还记得多少呢?
2、如果记不住,那我们读书能干嘛?
你看一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呢?就像你参加一场培训,你是希望老师全程几个小时讲下来的内容你全部都记住么?还是说里面有一两个点激发了你的兴趣,让你产生一种冲动:“这个想法不错,要不试试?”
对,读书也是这样,就是翻下来,里面有一两个点让你想“试试”!
学以致用,就是这个意思。
举个栗子。小六最近在看时间管理的新书叫《哪有没有时间这回事》,午休的时间我用30分钟看完。这时候你回收,我去,你又开始装X,30钟看完你记住了什么?
这里我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能30分钟看完。
(1) 通用的知识我已经储备了。时间管理类的书籍我已经看过不下10本了,所以一本新出的时间管理类的书籍,其中绝大部分的知识都已经被我所认知,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的潜意识是直接过滤掉了的。只有那些新奇的想法和观点才会让我产生新的认知兴趣。
(2) 大脑是有自动补全功能的。即使我选择性漏掉部分内容,我现有的知识体系也会帮我补全。
所以基于上面两点,我用30分钟刷完了一本书。那问题来了,我这30分钟收获了什么?拿其中一个点做例子,比如作者讲到我们一般的时间计划为什么会失败:
6:0-6:30 起床洗漱
6:30-7:30 运动
7:30-8:00 早餐
8:00-9:00 上班路上
····
然后我们费劲精力看每个任务到重要紧急四象限的格子里去,用番茄钟来让自己在这个时间保持专注,然后——我们就失败了
为什么会失败呢?因为这种将自己的时间设定在具体的某一个小时做什么的时候,我们潜意识是抗拒的。你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祖先从来就没有这么干过,所以小伙你就算是90后00后也不会成功的。
那作者给出了什么建议?就是讲自己的每天的时间分段,比如找到自己的规律,上午适合做什么?下午适合做什么?下班前的一两个小时适合做什么?睡觉前的那段时间适合做什么?
SETP1:激活自己现在的经历:
咦!这个说法让我很感兴趣!原来我每天强行把工作任务用番茄钟来限定死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我坚持了4周之后还是失败了。
那我接下来怎么做?
SETP2:那就是直接拿过来用了!
按照书中的说法,我先把自己接下来所有要做的事情全部写到一个清单里,然后每天在睡觉前把清单里的找出一些自认为重要的,放到第二天做。
这就是我的每日清单。有了这两个清单,再评估自己的时间段,“恩,这事儿上午做吧,需要费点脑筋呢——额,整理XX这件事午休后做,混混僵僵反正工作效率不高··· ···”
恩,不好意思,这本书我花了30分钟就学会了上面这些。但是作者提出的这几个观点就彻底解决了我对时间管理的迷惑。
我立马就尝试,然后发现对我确实有效(对你有没有效我不知道)。
这本书如果我看第二遍,或者我去做读书PPT会不会更有效果,当然,但是那样我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有所收获。
利用8020法则,这本书23块钱,也就是我只花了30分钟+23块钱的费用就让作者给我解决了一个难题。这比我从头看到尾,到处做笔记摘录,最后写一篇书评哪样更有效呢?
最后的结论:
职场阅读,你根本不需要一本书从头读到尾,你也不需要强迫自己记住书本所有的闪光的点。
你要做的是什么?是当你读到其中某一个片段,你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尝试应用书中的知识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种想法不是我发明的,是拆书帮的帮主赵周老师提出来的,来自《这样读书就够了》。
别老想着及内容了,学会利用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