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草木多矣,随便浏览一下,就会蹦出无数明目蒹葭、葛、薇、苕、荇菜、芣苢、桃、李……我就不一一列举。
这会来说说,这种不经意长在我家窗台正对的菜地里,火红的颜色惹人注意,在秋风萧瑟的季节,她还那么精神,实在难得。用寻色识花一搜,马上出来,这种花叫蓼花,俗称“狗尾巴花”。
叫狗尾巴花俗气,她还有一个霸气的名字——游龙!
《诗经·郑风》里有诗句说:“山有桥松,隰有游龙。”意思是说,山上生长着高大的松树,而潮湿的水边则生长着蓼花。
因为蓼花的茎和整个红色的花序都比较纤细,就像龙的体形,而展开的枝杈和叶子,则像龙的爪,加上蓼花常生在水边,和龙的习性也比较类似,所以古人用龙来为这种野花命名。
别看她花小,可是一簇簇望过去,红得热烈,红得鲜艳,小花朵有大能量,就像我被她惊艳到一样。
说到蓼花,民间有一则关于蓼花的经典故事,说有一位姓铁的官员,要去远方工作,临别之时,他的各路朋友都来相送。送别的队伍中以文人居多,但也有一名看似粗鄙的武官,和这些文人显得格格不入。文人们打算为难这位武官,于是提出,到场的每个人都即兴作一首诗,赠给这位姓铁的官员。当这群文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吟诵出诗句之后,终于轮到武官了。文人们猜想,一个武官能有什么才学,等着看他出丑吧。只听武官开口:“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这两句诗太俗了,文人们暗自得意,正想着怎么嘲笑他时,武官的后两句诗,却令他们震惊——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这首诗虽然朴实,其中的意境却非常符合送别的情绪。
唐朝诗人司空图,写过一句关于蓼花的诗:“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诗中将码头堤岸上人们送别的情景和水边的蓼花相呼应,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蓼花作为代表离别的野花,在古人的生活中正式登场。
蓼花,注定与诗人和诗歌结缘。那就来欣赏这些写蓼花的诗歌吧!
《芳草渡》
五代 • 冯延巳
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
人去后,多少恨,在心头。
燕鸿远,羌笛怨,渺渺澄波一片。山如黛,月如钩。
笙歌散,梦魂断,倚高楼。道见蓼花
道见蓼花
宋·范成大
秋风袅袅露华鲜,
去岁如今刺钓船。
歙县门西见红蓼,
此身曾在白鸥前。
山园草木四绝句其四蓼花
宋·陆游
十年诗酒客刀州,
每为名花秉烛游。
老作渔翁犹喜事,
数枝红蓼醉清秋。
《蓼花》
唐•郑谷
蔟蔟复悠悠,
年年拂漫流。
差池伴黄菊,
冷淡过清秋。
晚带鸣虫急,
寒藏宿鹭愁。
故溪归不得,
凭仗系渔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