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一切皆因孤寂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是教科书里第一首直抒胸臆的诗,也是第一首青崖狂客有共鸣的诗。
01
李白拟题为静夜思,首先,这是一个夜晚。早前青崖狂客写下的《夜的二分之一》有过叙述,人类从农耕文明开始,由于生产需要,养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入夜,代表一天的劳作结束,开始闲下来,也就有了思考人生的客观条件。而夜深人静的时候,思绪更远。
02
《夜的二分之一》也提到,夜常常会有月。
月是一个特殊的物体,与日一样,它每天都会出现,周而复始,而比日更特殊的地方在于,人看到的月是会变化的。苏轼有词云“月有阴晴月缺”,与“人有悲欢离合”恰恰相对。
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都能看到它。因此,很适合望月怀远。(当然,这个特点,日也有,但由于前文所述人类“日出而作”的生活习惯,使人往往没有闲情对日做这等耗时耗精力的事。)
脑中有一句诗“罗浮花月应同”,说的是罗浮山的花和月应该和“远方”的花和月是一样的吧。
杜甫在《月夜》中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似乎,望月怀远是人之常情,诗人更有约定俗成的感受。
03
杜甫感叹“小儿女年幼,不知道思念长安”。那是因为杜甫身困长安,念远方的家人。
而李白,思念的是故乡。
为何要思念故乡,因为他早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了。
04
李白是个骨灰级驴友,他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
古人言“父母在,不远游”,李白为什么要远游?那说明故乡没有他想要的东西。他要的是什么呢?不外呼朋唤友、声色犬马、乎建功立业。毕竟年少气盛嘛。
05
那么,既然远游了,为什么又想故乡呢?
又远游经历的人应该都有体会。远游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会思念故乡。
第一种是玩够了。想看的看过了,想尝试的都尝试过了,累了,开始想休息了。青崖狂客认为李白不是这种,因为他还有很多地方想去,还有很多东西想要见识。李白有诗云“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又有诗云“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因此,李白要走的路还长呢。
第二种是受挫折了。远游之人,何为受挫折?失望!一心想要找寻的东西,没有得到。
06
那么,李白想要的是什么呢?知己!
作为一个天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傲,就注定了孤寂。所谓“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叶振棠在《谁知我心》中唱到“最凄楚是世间把我错认, 唯独你真正明白我,黑暗尽头是天晓。”
青崖狂客认为,名山大川等自然风光本来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游玩的地方,关键是与谁同游。是否有人一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而在家乡,李白显然没有遇到同级别的交流对象,或者说,李白一生都没有遇到。
李白离开家乡,是为了寻找知音。是伯乐识千里马也好,是切磋共进也好。
07
夜是寂静的,正好映衬着李白的寂寥,同时也引发出天涯共月的情思。李白想起了故乡了。故乡有什么?有家!家永远是人们的避风港,受挫折了自然会萌发思想的念头。
不如归去······
青崖狂客(简书、知乎、豆瓣、微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