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书团体的读书任务是张宝蕊博士写的《放下束缚,防止制造暴力孩子》。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次我用了语音输入的方式,将书中触动到我的精华知识点,口述出来,再加工成文,偏向总结知识点。
一、关于暴力的两个真实案例
在谈暴力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书上描述的两个真实案例。
一个是发生在2007年5月16号,一个电视节目里,有一个19岁的杀人犯,为了100块钱杀人,并且隐藏12岁时用火烧死了4个孩子的案情足足长达7年!让另外一个小孩背了7年的黑锅!
为什么12岁的少年会杀人?原来他的父母从小离异,父亲吃喝嫖赌,没有对他没有很好地照顾,身边所有的人都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跟他接近。他非常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但处处受拒绝,于是产生了杀机。
而他愿意将隐藏多年的秘密说出来,完全是因为监狱中一个警察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这个警察的温情的关爱融化了少年杀人犯内心坚硬的冰山。
第2个案例是宝蕊老师做过的一个咨询。案主是6岁的孩子,打人现象非常严重,没有老子打不了的人。
经过咨询了解到,这个孩子内心其实非常孤独。爸妈很忙,从小没有很好的陪伴,爸妈通过打骂的方式教导他要乖巧听话,不要给大人添麻烦。但是父母越打骂,孩子就越生气越反抗,于是这种反抗的行为蔓延到幼儿园里。所有的小朋友都不跟他玩,所以他就通过打人的方式,来让其他小朋友都钦佩他,达到跟他玩的目的。
宝蕊老师当时的做法是,对孩子所分享的表示全然的专注,不做任何评判。多是点头,有时就问几个问题,其他时间都是陪他聊天、陪他玩,一起吃点心,和他分享自己的经历,就像好朋友一样。大概三个星期之后,他打人的次数减少了很多,家人和老师都表示很惊讶。
这个案例反映出来,一些孩子的暴力行为其实偏偏就是来源于父母的暴力,包括主动的身体上的暴力,例如不让他去做想做的事情;以及被动的情绪上的伤害,对孩子很少关爱,也不跟孩子分享彼此,反而把很多大人的想要、不合理的要求压迫在孩子身上。
而解决这么一个小恶霸的问题,方法就是这么简单——每天陪他玩,陪他聊天,同时和他分享自己的生活!
以上这两个案例,尤其是第1个涉及刑事犯罪,已经是暴力中的暴力了。
为什么用人类最简单、最实在、最“笨”的方法:关爱,就能够化解呢?
二、暴力的真相
一般人所理解的暴力,就是指身体上的外在行为造成对他人或者自己的伤害。例如打人、咬人、杀人、自残、自杀等等。
书上结合了圣雄甘地的被动暴力理论,被动暴力是指情绪上的伤害造成了人们的内伤,激起强烈的负向情绪,久而久之,这种被动暴力所产生的愤怒就会引发肢体暴力。
在生活中这种被动暴力的方式非常普遍,例如责骂,讽刺,嘲笑,不理不睬,冷漠逃避,攻击,控制,威逼利诱,欺骗,放任,说谎,溺爱等等,都可以引起一个人的情绪伤害。
这种情绪伤害经过长时间的积压、压抑,在某一天爆发出来,产生了暴力。
类似文章一开头讲到了两个案例,现实生活中还有非常非常多相似的案例,都佐证了上述这一点。宝蕊老师提到,在过去30多年里辅导过的儿童与青少年,在他们的对抗、反叛大人的行为下面,其实根本就不是他本来品行不好,或者他本来就暴躁脾气。
而是他们的内心受伤了,自尊、自信被贬低了,他们其实非常自责、内疚。他们被误解,被冤枉或者受到委屈的时候,没有人去理解和安慰,只能被动地接受、隐忍和压抑,久而久之,将世界看成了一个充满危险和敌意的地方,为了自我保护,才会去攻击他人。
这就是暴力的真相!
三、暴力的原因(之一:异化语言)
当孩子在现实中碰壁,他们会越来越担心自己不被接纳,不被别人喜欢。
从而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这对于暴力的形成,就像埋下了隐藏的炸弹。
导致暴力的发生还有很多原因,儿童犯罪学的专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也给出了很多的解释。
在《放下束缚,防止制造暴力孩子》这本书中,张宝蕊博士从沟通语言的层面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异化的语言,会让人们产生暴力。
这里异化的语言,就是甘地提出来的被动暴力。
指一切会造成人们退缩,压抑,冷漠,隔离,愤世嫉俗,没有自信,自尊低下以及反社会的语言。
我们来看看哪些话会是造成暴力的异化语言:
第一,褊狭的道德和价值评判。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而它们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之上的。
道德和价值观本身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问题只是在于人们习惯性觉得:我认为的才是对的,跟我不一样的就是错的,然后就会批评、指责对方。
这种批评和指责的语言,带着非常强烈的排他性,看不见对方,也听不见对方,带来的往往就是对方的冲突以及对抗。
例如:
不好好读书,以后长大找不到好工作。
小小年纪就偷钱,长大了岂不变强盗了。
按我说的做,否则你会后悔的。
......
第二,比较性的语言。
例如耳熟能详的:
你看谁谁谁都考到100分了,你要是有他一半聪明就好了。
别人赚的钱比你多得多,就你这点出息。
......
很多的人都鼓励竞争,认为竞争才能使人进步,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事事时时处处,无不竞争。
书中提到一个小小的实验,可以测试一下究竟竞争带来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把你最羡慕的一个人的一些事迹、特长,一切你认为他很厉害的点,全部列出来;然后再将你自己身上的情况和他做个比较,这个时候体会一下自己是什么样的感受。
是觉得满满的动力,要去继续完善自己,还是深深的自卑呢?
当然这是试验,因人而异。以我自己和观察那么多人的经验来看,后者居多。
嘴巴上说是能够促动自己更加进步的人,其实内心是自卑的,低自尊的,他们内心是不舒服的,只是嘴巴上不承认而已。
当然,我并不是说竞争不好,弱肉强食,这是生物进化论的自然规律。
我想说的只是,过分强调竞争排名,用竞争排名来压迫孩子、逼着自己,会产生反效果,往往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别人家的孩子才好。
有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因此孩子会紧张、焦虑、生气、愤怒、沮丧、厌学、逃学......
竞争排名发展到扭曲的严重后果,就是消灭别人,或者干掉自己。
第三,推卸责任的语言。
都怪你!不是你,我才不会这样。
不能怪我,是他叫我这样做的。
如果孩子听话,我就不用骂他了。
......
为什么我们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呢?
我们会不会觉得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这样我们就是好孩子,就是好人了?!就不需要被批评了,就能够获得大家的喜欢了。
是这样吗?是的,就是这样!
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乖、要听话,要让别人喜欢,不要妨碍到别人。
而事实上我们越把责任推给别人,我们承担责任的能力就会越来越低。
自尊和自信也随之降低。
第四,被动消极的语言。
人生没什么意思。
我啥都做不好,我太差劲了。
我必须去聚会喝酒,否则朋友们都不喜欢跟我玩。
......
消极的语言,把自己逼入绝路,没有任何选择,久而久之就会开始恨自己怎么这么懦弱,于是一直困在沮丧自卑的牢笼里。
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无意识中也把别人从自己身边推开。
第五、责备、强制、批判的语言。
你水平怎么这么低呀?
你是白痴吗?这都不懂。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
这些语言能够直接了当的激发对方的愤怒反抗,或者恐惧害怕逃避的情绪。
当压抑的时间久了,必然要爆发出来,目的只是为了保护自己。
第六,虚伪的语言。
口是心非、虚情假意,满嘴胡说八道。这种语言在很爱面子、势利的人身上最多。
虚伪造作只会让对方疏远冷漠自己,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可能就用更多的虚伪造假来包裹自己,哪一天受不了,暴力就可能产生。
其实谈到这里,以我自己本人的经验,以及育儿过程中和目睹别人育儿的案例,我非常认可以上的观点。(具体不展开了,本文只要为了总结和复述精华知识点,不是一篇正式文)
我认为每个人都得承认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