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涨渡曾经是老渭南境内一个重要的渡口,现在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横架在渭河上贯通南北的渭蒲大桥。
据史料记载,上涨渡在老县城北边十里渭河上。城内有9个渡口,自西向东分别是张义、白杨寨、穆家、沙王、上涨、下涨、陈家滩、苍渡、青龙等。说起渭河水运,最早开始于周朝初期的“泛舟之役”,后来几度兴盛衰落。沿途的渡口情况,到了明代,才明确有了记载。几乎每个渡口都设有官船和水夫棹卒,数量不多。最大的渡口要数处于交通枢纽的上涨渡,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据说,上涨渡是渭河流经渭南境内比较狭窄的地段,而且当时“水面宽一百一二丈,深一丈一尺五寸”,河水流量大,河水深能吃船。另外,听渭河岸边老人讲述,上涨渡是一个铁渡口,历史上少有被洪水淹没或者船翻人亡的事故。第三,应该是上涨渡特殊的地域优势。上涨渡是距离渭南老县衙最近的渡口,又处于渭北主干道上,是渭南古城连接南北的要津。棉粮、煤炭等物资的输出输入,都要依靠渡口;老百姓常常要到河对岸去务庄稼、走亲戚,也必须乘船渡河。
上涨渡交通的繁荣催生了当地的生意,渡口两岸整日里车来人往,热闹非凡。当年的街道两边,商铺林立,每间商户的房檐伸出很长,能够遮雨挡阳。街道上卖水的、卖吃的、说书唱戏的、转运物资的,非常繁荣。渭河北岸马渡村也因为位置特殊,公干旅客想进城而晚上不得过河,就歇在这里,也有人看准了这里的生意而定居在此,日子久了,村里人也越来越复杂,马渡村也就有了“九省十八县”的称谓 。
我老公家世世代代住在马渡村,他们在渭河边长大,见证了渭河的变迁。那时候,老公的爷爷就是本村最大的船长,用自制的木船来回摆渡过河的车马行人。老船工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上涨渡激流洪波里出过英雄。渭河水滔滔流过,有时候大浪冲天,有几个水中人杰,平时不掌舵,不搬棹,而是稳立船头,观水势,看旋涡,瞅浪头。一声号子,船工们一齐发力,将船稳稳地渡过惊涛骇浪。船工们也是训练有素,最英勇的要数扑岸的人,在距离岸边还有两三丈,他们脱去衣裤,嘴里咬着缆绳,手里提着铁锚,扑通一声跳入水中,三划两刨就上了岸,把锚插入泥土里,控制船继续下行。
上涨渡有过渭南专司煤炭的小火车站。抗战期间,因为关中缺煤,国家在上涨渡设了两只渡船,专门用来摆渡煤炭,煤炭用自制的小火车推,全靠人力和畜力,船上设有单轨车道。当时运煤专线的渭南火车站就设在渭河北岸的马渡村,村里好多人尤其是搬迁到此的河南人都加入运煤行列,至今那里仍被称为“站哈”,那条小火车路东北西南方向穿过村子中间,至今小土路还依稀可辨。
上涨渡出过军船。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中央命陈赓率大军南渡黄河,策应陕北作战。南渡黄河需要大量的船只,渭南地下党秘密从渭河调船支援,借口往洛阳运货。从七月中旬开始,数十条木船,分批从上涨渡及其他渡口悄然东下,到山西平陆茅津渡集结。大军南渡后,渡船向西返回是逆流而上,要靠船工拉纤,最后一批回到上涨渡已经是寒冬腊月,冰凌将很多船工的腿都划烂了。
上涨渡在渭南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个个故事滋养着朴实勤劳的渭南人。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上涨渡的消失成了历史的必然。上世纪50年代,政府在上涨渡设立河渡站。后来又购置了一批新船,那船只比两岸村人的木船大多了,一条船能坐近百人,能同时运载八卦马车,或五辆汽车。50年代以后,又增添了拖轮摆渡,增设了一座用木船搭拼的浮桥。但是,由于渭河水量不断减少,浮桥和摆渡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1969年上涨渡大桥终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通车。至此,上涨渡完成了自己光荣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2006年9月,一条渭南境内最长的大桥渭蒲大桥建成使用。上涨渡大桥也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
作为今天的上涨渡人,我在古典诗词里寻到有关渡口的诗歌和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明代康海、南宪仲的《渡渭》,清代南大吉等诗人的《过渭水》诗,描述了渭河渡口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其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泛渭赋》最为脍炙人口,“泛泛渭水上有舟,沿兮沂兮,爱此百里之清流”,“日暮兮泊舟,草萋萋兮沙漠漠,习习兮春风,岸柳动兮渚花落”。虽然我们无法考证诗人们描述的是上涨渡,但其中渭河的美景和抒发的诗人的热情,却让我们又一次感受上涨渡辉煌的过去。今天有渭南师范学院梁建邦教授《凭吊消失的渡口及上涨渡渭河大桥》:几许风烟几许功,残墩默默向长空。卧听渭水东流去,欣喜身旁起彩虹。
今天的渭河两岸,经过综合治理,尤其是上涨渡,生态良好,风光旖旎。你看南岸沙柳成行,草绿花红,曲折的小路上行人徜徉。头顶上天蓝云白,鹞鹰翻飞,寥远空旷。渭河北岸,千亩荷塘摇曳生姿,白鹭野鸡悠然觅食,生态园、土鸡土鸭饲养园、跑马场、钓鱼塘……昔日泥沙漫滩和渡口的紧张繁忙,早已不见,渡船也不见一只,它们永远消失在这一派氤氲水墨中,成为渭南人永久的回忆。
上涨渡几经变迁,见证了渭南水运的发展,更见证了渭南经济的腾飞,它凝聚着渭南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勤劳和智慧。
(参考文章:《渭南县志》 邢副和《上涨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