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应当是生活的习惯,而不是需要被鼓励。神圣化阅读的结果是有人读出了优越感,而有人在思想上不敢轻易触碰。只有把读书当做生活中的寻常事,才能静下心做纯粹的阅读。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想起前几天在路上听到旁边两个女生聊天。其中一个女孩说道:“几个音乐学院的同学和我们文学院的一起上课,我们都抬头认真听课记笔记,那几个要么趴着睡觉要么一直看手机,完全不听课,还时不时的开老师的玩笑。”另一个女孩带着一丝轻蔑的口吻回答:“都是艺术生嘛,整天只知道玩,哪里知道读书。人还是要多看看书啊。”
我也是文学院的学生,听到这段话的我一脸惊讶。这个女孩读了多少书我不知道,但就她说的这段话我也断定她之前读了多少书也是白读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读书读出了优越感,这样的优越感也越来越在扭曲我们对文学或者知识的看法。
优越感从何而来?我想是由于这个社会不断地神圣化读书,且其程度愈来愈深。中国每年人均读书5本不到,而发达国家很多都是几十本,我们慌了。因此我们总在提倡读书,用各种美好神圣的语言去描绘这件事,让人感觉阅读是一件高高在上的、与众不同的事情。于是我们发现在朋友圈晒书单、晒文字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就因此获得了“读书人”的“光荣”称号。仿佛你读了几本书就和别人有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别,你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然而我们见多了世界上多少满腹经书的人仍然做着偷鸡摸狗的勾当,多少一字不识的农民仍然保持着勤恳善良。
浮躁的社会氛围带给我们的,是人心功利性越来越强,不能说功利有错,只是越来越少有人愿意去做短期内难看到效益的事情。有一位读者给我的一篇散文留下一段文字:“这是一个光怪陆离并且心浮气躁的世界,因此这样的文章才没有更多的人来读。快节奏的生活,重物质的思想,几乎令我们丧失了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的兴趣和能力。还好,我不是,我是一个慢节奏的人,因此,你才会看到我在这里留下的文字,虽然很少。”当时我非常感动,知音难觅,更何况这样慢节奏的人在社会几乎难循其迹。
没错,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喜欢看一些干货鸡汤类的文章,它们常常会分成好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了主旨,这样我们看起来很省力又省时间。看到是三四千字的书单分享,你把书名记下来退出,看到是两千字的小说你却直接关闭了界面。书单越列越长,然而你一本书都没有看完。快节奏的生活里,你追逐的东西越来越多,却发现自己无力承受心灵的风暴,你的心连片刻的沉静都是奢侈。内心的强大,不是你考的一张张证明自己能力的证书,也不是你赚够了足以买房买车的一张张钞票, 而是你与生活博弈的丰富阅历和与文字对弈的博学多识。
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读书人形容常和文字打交道的人,可我认为,我们的社会中根本就不应该存在这样区别性的词,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是一个“读书人”,每天都和文字打交道。读书是一种习惯,是你一天不读书精神就饥渴难耐,它同吃饭睡觉是同样必不可少的。而如今,我们却要用“世界读书日”的方式让大家重拾阅读这个习惯,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读书当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某些人虚荣的工具,更不是大多数人仰高而止的高山。融入文字中,和文字一起生活。祝愿有一天“世界读书日”不再是鼓励阅读的日子,而纯粹是一个歌颂文字的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