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回老家过年,村子里这几年的习俗都有变动。其中变动最大的首推是“磕头”这件事,现在如果你在网上搜索一下,网上的议论并不少,但普遍认为这事北方多,南方少。但是即使在北方也不是普遍存在的了。大部分人觉得有这是个陋习,如果还有这个习俗会让自己感到羞耻,所以大都会极力澄清。
可我是河北人,我承认,我老家有这个习俗。先从最久远的记忆说起,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依照习俗,我们村子过年简直是一场煎熬,三十下午要去本族中各个老人家里探望,这次是不需要磕头的,煮饺子大约是在晚上九十点钟,饺子煮熟第一件事是先在祖先的排位前上贡,然后烧纸磕头,之后还要去本院的族人家里,依例照做一番,就是到每家磕头、烧纸,一圈跑下来至少一小时,然后回家吃饺子。大年初一的早上,一般是六点来钟,男人们就要起床,然后找到堂兄弟们,接着去长辈们的家中磕头,一直以来都是磕三下(好像就是人三鬼四的讲究吧),给男性长辈磕,也给女性长辈磕。接着联合本院中所有的族人,有辈分较大的人带领,去村里其他各姓的家里进行拜年,主要也是去家里有老人的,这时候磕头就要讲究辈分和交情了,不是一定要磕,如果本家明白,就会出来拦住,别磕了,都领了。初一上午拜年的这个过程没有三个小时是完成不了的,下午可以安排休息,初二一早要去祖先,例如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的坟上去祭奠,放炮、烧纸并且必须要磕头的,而且颇具仪式感,祭奠完自己的祖坟,还要去姥姥家祭奠祖坟,然后去姥姥家吃午饭,这些中午12点前忙活完了就算快的。
磕头这件事,我自己是直到最近十年才不这样做了,并且取消了年夜饭前的仪式,初一拜年中的磕头行礼基本是没有了,并且这不是我的选择,而是突然有一年,我爷爷奶奶和父母说,这样做太繁琐了,再者现在不流行这个了。
为什么要磕头?在我的理解中,它有三个功能:
1)在坟前的磕头是表达自己对血统的认可,也就是所谓的认祖归宗,尽管绝大部分人不知道这些坟头下面埋的究竟是哪一辈的先人,但是有下跪磕头的行动就能代表处正统性;
2)给家里的长辈磕头,强调一家子的范围。所谓一家子,就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有些走得近的亲戚,这个必要性不大,但走动少的一家子,如果没有见节这件事,可能都不认识,也不知道彼此的关系了。
3)通过可同可以给给晚辈树立等级感。知道长辈是权威,需要用磕头这样的方式表达尊重,同时磕头也表达了对自我的贬低。
我从小就比较自恃开明,一直不太遵从这个习俗,也下决心从我这一代以后彻底改变,但觉得这一下子就会对整个家族甚至村子的集体构成挑战,压力太大,而同时,这件事我都做了二十多年了,都不觉得这是个事了。磕头背后的羞耻感和愤怒等,习以为常之后,就成了无意识的内容。实际上,村子里的习俗变化不只这个,还有春节期间的串门也减少了,人们有更高的自由度,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串门,而这时交往多的,肯定是交情多,彼此间舒服的,不太相熟的是不会选择进屋多聊一会儿的。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交际,也意味着个人主义空间的增加。个体崛起的时代,大家应该尽力避免和抛弃那些陋习。
同时,村子里还有很多变化,例如现在几乎家家都有车,所以村子也开始出现堵车的事,尤其是大年初二串亲戚的时候,更是有北京国贸的堵车盛况。表面上是经济的改善,深层是自我的崛起与正能量的增加,于是个人的生存空间和状态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不仅经济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也越来越发达,法律也相对趋向完善,于是,个人可以依赖于社会这个更大的集体,而不必非得依赖于家族这个层级的集体了。
这也是为什么好多年轻人都选在了在大城市中生活,就是因为大城市各种社会体系都比较完善,这最大可能地保障了个人自由伸展的空间,不必为了宣示正统和庇佑,而选择那些陋习,在形式和内心上羞辱自己而融入家族、村庄等集体里面。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持续进步,这些陋习会被完全摒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