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随时都可能没命的时代,人心得要变得多强大啊。十户九空,血流成河,到处是密密麻麻的尸体,那样的地方你敢去吗?没有奶茶也没有汉堡,有的只是无尽的恐惧与绝望。生与死都攥在别人手里,苦啊!
犹记得那场雪,仲达跪在门外,中郎将坐在屋内,一个任雪覆盖,一个彻夜未眠,一个在屋外痛哭,一个在屋里流泪。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中郎将拖着疲惫的身子,迈着沉重的步伐,搀扶起浑身僵硬的仲达,终是搁置了理想成全了情义。事已至此,别无他法,痛并隐忍着,催人泪下。以前不觉得忍是个好东西,慢慢发现,以前真的太肤浅了。
聪明与智慧之间差的是什么呢?或许就是那一个“忍”字吧。忍得住看似被动,实则掌控,忍不住看似主动,却很容易被掌控。静水流深万年长,惊涛骇浪片刻休。道理很简单,又有几人做得到呢?
司马懿说,没办法,谁是谁非除了本人,其他人又知道多少呢,谁又说得清呢?所以他并未去关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会被写成什么样子。有些人说,历史就是我说的这样,不是你们演的那样,所以你们在乱演。那是因为教科书能壮胆,过多地相信了所谓的权威。有时候亲眼看到的都未必真实,先入为主,固步自封,会错过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这部三国题材的电视剧,几乎完全没有战争场面,都是几句话或者一个画面带过,当你看到那个远远地像下饺子一样摆满全屏的尸首时,受到的震撼,远比直接看到打打杀杀的场面更加震撼。
看过老版的曹操,总觉得那时候的表演风格都是舞台范儿,大家都端着,憋着一口气不能垮掉。而这个曹操,有血有肉,有国也有家,有爱也有恨,有权谋也有无奈。时势造人,人并非生下来就是那个样子,好与坏岂是一句话能够说清的。曹丕敬畏他,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不知道下一刻他会生气还是会笑,他的笑明明很轻松却令人心弦紧绷。拿着本子对戏的时候,他轻轻叫一声“子桓”,都能把李晨吓一跳。看了他的表演,从此我心中再无第二个曹操。
而李晨也不再是跑男里那个大黑牛,他就是那个一脸王气,满怀抱负,有那么一点人情味,又稍显疏离的未来世子。那三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新婚之夜跑去找司马懿说:“你敢不敢跟我走?”“别扫马了,跟我去扫天下!”也是对司马懿说的。还有一次垂头丧气地说:“他拒绝我了。”他把失落,和对未来的渴望,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看到司马懿为了新政而努力,为了天下而努力的时候,忽然心中为之一颤,不禁问自己,我该做点什么呢?我的使命是什么呢?在这个和平年代,怎样做才能不枉此生?怎样才能像达·芬奇一样,把几十年活成两百年的样子?
我总觉得是曹丕害了郭照与自己的孩子。司马懿让他想想这件事最大的受益人是谁,表面上看是山阳公的女儿,可明明那时候,她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虽然幸灾乐祸,但没有得偿所愿的表情。若要说曹真教唆山阳公的女儿下手就更不可能了,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曹真才忽然醒悟应该从争太子之位入手,也不是得偿所愿的态度。而曹丕听了司马懿一番劝诫于情于理都不能杀背黑锅的甄宓,既然火已经引到山阳公女儿身上,索性就除了这枚曹真安排在他身边的棋子。而且曹丕之前就已经透露过忌惮郭照生了太子与司马懿家联手会对自己产生威胁,那么借鉴华妃的例子,我不得不怀疑曹丕造了这个局演了一场戏,哭是真的痛是真的,但真相却不是真的。后来山羊公的女儿认罪的时候,我还纳闷为什么带上来一个男的,现在才想明白,曹丕是在混淆视听,从头到尾都没问她是否害郭照,就误导她认了罪打入冷宫,事情完美解决,他才是始作俑者,他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曹操曾有八次想杀司马懿都没动手,因为司马懿有可利用的价值,可鹰视狼顾之相是个潜在的威胁,所以叮嘱曹丕用君臣的关系对待司马懿,不要过于感情用事。曹丕由于性格缺陷,能力不及父亲,多疑更甚其父,他相信父亲的判断,所以只要和司马懿有关的任何危险苗头都会扼杀在摇篮之中,想尽办法让自己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