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现在所有人都知道标准答案:练习一万小时。这个说法来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书。它告诉我们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而且要练习一万小时。可是,如果一个年轻人想要把自己变成顶尖高手,光知道这个“一万小时”的口号毫无意义。
各个领域需要练习的时间非常不同。成为顶尖高手的确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每天练习3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而专业的人员每天练习9小时,成为高手也需要3年的时间。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很多领域要求的训练时间远超过一万小时,比如对音乐家而言,需要15-25年才能达到世界级水平。而在某些领域内,如果一个人很有天赋,而且训练得当,他也能在短时间内就成为顶尖高手。
为什么你每天打游戏2-3个小时,打了10年也没在Dota 国际邀请赛上获得1000万美金的巨额奖金?为什么广场舞大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跳着民族热舞没有一个人跳成杨丽萍,或者拥有像杨丽萍一样的身材?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善于理性思维和科学论证的作者万维钢,在他的《万万没想到》里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告诉我们励志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只有成功的理论具有普遍意义,成功才可以被复制。
很多人每周都打一场网球或者高尔夫,打了25年也没有成为高手,甚至连业余级别也达不到。中国城市的孩子70%家里都有钢琴,每天被迫练习时间平均1.5小时,而国际级的大师中国现在只有朗朗和李云迪。所以成为顶尖高手的真正关键根本就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科学的练习方法 并不是从天而降的神秘招式,而是科学家对各领域高手训练方法的总结。在过去二三十年内,心理学家们系统地调研了各行各业 从新手-一般专家-世界级大师们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医生,数学家等,试图发现其中的共性。现在,这一研究结果已经成熟,在《剑桥专业知识与专家技能》一书中汇集了多位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系统地分析了各个领域内专家的训练方法,并与神经科学及认知科学最新研究结果相结合,对这些方法的机制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这是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什么是刻意练习,用我的理解是:先找到对的方向,在找到对的方法,不断练习,不断改进,直到把功练成。
成功=方向×努力+运气。方向最关键,方向错了,只能在错误的跑道上越跑越远 ,越跑越远……
刻意学习不是一味的猛学、猛练,而是讲究方法,科学练习。
每次练习都有进步,每一次进步都克服了一个难关,向着终点悄悄地迈进。
具体的内容以下四点总结:
一. 只在“学习区”学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技能分为层层镶嵌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比如,我现在已经开车很多年了,开车对于我来说就是在舒适区,我可以边开车边打电话,甚至发微信。开飞机对于我来说是恐慌区,想想都会肾上腺素狂飙。开赛车对于我来说是学习区,通过练习可以实现。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比如,泰格·伍兹的挥杆动作,比如乔丹的扣篮练习,比如刘翔的几万次跨栏动作。他们的共同点是不在一个已掌握的动作上继续练习,而是不断进入更难项目的训练。如果这个坡度有逆风,就研究逆风的打法,反复练习,直到可以驾驭。
比如我已经学游泳好多年了,只会蛙泳,可以游200米。今年我给自己的目标是学会自由泳,那么我要开始重新学习自由泳的姿势,换气,平衡。如果我还是继续呆在我的舒适区,我还只是会蹬蹬蛙腿而已。
二. 训练内容分成小块,每1块分开重复练习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曲子过一遍,然后把它分解成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反复练习。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天才密码》一书介绍,美国最好的一所音乐学院的老师禁止学生把一首曲子连贯地演奏。学生只能跟着她练分块的小段。她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地在练习!
职业的运动员训练也是针对特殊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训练时间是用于队内比赛(一部分原因是怕受伤),其他时间都用与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跳水项目运动员为了练习空中转体的动作,每天在蹦床上不断的练习4-5个小时,而不是一直走向高台,一次次地往台下跳。
比如我现在学习的自由泳,首先要学会脚打水,然后学习手划水,分开练习。在下水练习了若干次之后,终于可以手脚并用,脚打水的时候,手也可以划水了。现在还没学会换气,蒙头可以游个8米,不像之前没有分开练习的时候,手脚一直乱蹬乱划,结果是人很快就沉下去了。
三. 获得及时反馈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于是乎练习的时候有一面镜子或者有个教练,以旁观者的身份即使提供反馈,会让我们的练习进步神速。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
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要对错误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一个好的教练,比如约翰·伍登,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曾率领UCLA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NCAA冠军。他的训练课中,2326条给队员的指令,6.9%是表扬,6.6%是不满,剩下的75%全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这样的训练就好比练武功,一招一式都需要有人及时纠正,若不对则马上改,以避免错误动作形成习惯。
四. 刻意练习不好玩
刻意学习需要学习者的精神高度集中,是个非常艰苦的练习。西柏林音乐学院,以培养了众多实力超群的小提琴手而出名。研究人员把所有的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做音乐老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组。从8岁开始练习,每周总的音乐相关活动时间相同都是51小时。10年之后,最好的组,平均每位学生练习了7410个小时,更好组是5301个小时,好的组是3420个小时。从18岁开始,更好的组跟着最好组的学生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2000个小时的差距会越拉越大。更好组想挤进演奏家的行列成功概率已经微乎其微。
每一个顶级大师的背后,都有一个能豁出去让自己孩子猛练的父亲。莫扎特,朗朗,马友友,这些音乐天才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从小就在父亲的监督下学音乐,朗朗的父亲甚至误会朗朗贪玩没有按时练琴就逼他自杀。人生是一场长跑,必须赢在起跑线上,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是集中精力的高度刻苦练习。不是找本小说边喝咖啡边看,不是在一个休闲的下午打场球,吃完饭的时候拉个琴助兴。
如果你想享受快乐童年,你的位置在观众席。
很多人觉得没有希望了,已经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我再有没有机会成为专家?或者在有生一年之年成就某项专长?
与大家分享一句很喜欢的英文谚语:种树的最佳时间是25年前,
仅次于它的最佳时间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