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读书的系列,至于这个系列会写多久,我也不清楚。这个系列,想写很久。每看完一本书,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想法。这个系列,就是记录这些零碎想法的。它写给你看,也写给我自己看。
说到读书,常想起梁文道说的一句话:
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七月,读了12本书。这份清单,列出其中8本,分为上下两篇。
东野圭吾《祈祷落幕时》
从高中开始,读过东野圭吾不少作品,从《嫌疑人X的献身》到《解忧杂货店》,再到这本书《祈祷落幕时》,与其悬疑侦探小说家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始终都有一种人文关怀。
东野是最能把人性善恶与情感纠葛写到极致的人,他的故事鲜少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或恢宏大气的布局,也不会以血腥惊悚的氛围或变态恶魔吸引眼球,而是着眼于描写寻常生活中小人物的不幸与挣扎(比如这本书中的杂货店老板、陪酒女、流浪汉、戏剧演员),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去捕捉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平静杀机。这样立意于生活的作品,势必会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如果以画来比喻,东野对人物的刻画就像一张安静的素描,简洁精准,棱角分明,仿佛能透过文字看穿他们隐藏在心底的悲伤。
西西《我城》
这是港澳文学通选课老师推荐的书,这学期的人文经典作业,便选了这本书。《我城》是香港本土作家西西的作品。这篇长篇小说主要从中学毕业生阿果的角度出发,讲诉70年代香港阿髪、悠悠、阿傻、麦快乐等草根百姓逛街、郊游、搬家、求职、讨生活的香港,刻画一代香港人的真实状态,记录当时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
虽然是六七十年代的故事,但在今天特殊的背景环境下,读《我城》可以更加了解香港人的生活形态和政治心态。
例如,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如果,生长在更早的年代,我看我或者可以见着黄帝。我喜欢黄帝,他发明指南车,人又勇敢,我能够做他的子孙,觉得很高兴。要是有人问我,你喜欢做谁的子孙呢,亚历山大大帝、彼得大帝、凯撒还是李察狮王,我当然做黄帝的子孙。问的人就说了,在这里,做黄帝的子孙有什么好处,你会没有护照的呀。”
黄帝固然是最让香港人认同的祖先,但在这里,“护照”是更重要的问题。祖先没法给你带来任何现实的好处,甚至会让你失去一些必要的东西,比如护照。两相抉择,黄帝与护照之间还是选择护照吧。于是西西写出了下面这段话:
你的国籍呢 ?
有人问了,因为他们觉得很奇怪。你于是说,啊,啊,这个,这个,国籍吗。你把身份证明书看了又看,你原来是一个只有城籍的人。
杉本博司《直到长出青苔》
一个喜欢摄影的朋友推荐的书。从这本书中,可以从一个旅居美国多年的日本摄影家眼中的日本文化,以及他对时间、历史、爱情的看法。
他确实就是那个会用一部电影那么长的时间,去设定曝光时长的人,他还是那个用大型照相机拍下一整片汪洋大海,然后缩小至米粒大小的人,他常常习惯于把焦点设置在无限遥远的远方,令眼前所有宏伟的事物都失去焦点,沦为渺小的存在。最近,他开始彻底丢掉相机,用40万伏特的电流在胶片上制造闪电,并称其为风神与雷神的显影。看起来,他始终都那么遥远,作为一个摄影师,他从来不拍人。只拍蜡像、标本、大海、剧场、蜡烛、电流这些“死东西”。无论是鸡毛蒜皮的生活场景还是人潮涌动的时代潮流,无论是情欲还是政治,战争还是宗教,任何平常摄影师关心的话题他都不关心。他是一个异类,是似乎并不存在此时此刻的幻想者,是其自称为“耽误了千年才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