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第一本电影《八佰》。
全程口罩的体验感并不是很好,尤其泪水划到鼻翼还不方便擦的时候。
朋友圈有同学推荐,公众号有帖子讲这本电影改变发行方式带来的冲击。所以它算是带来了一小波疫情后期电影回归的热议。
看完电影之后,就两个想法,一是要给老爹买个票去看;二是好像没什么想说的。或许,当热爱表现得更为理性,而不是激烈,而不是浮夸,会更美。
演员偶尔让人出戏。魏晨的脸庞棱角分明好看,但演起来仿佛太用力,甚至有点狰狞;李晨的演技可能就消耗在花季雨季了,表情几乎一直一个样态,果然石头哥;王千源让人充满期待,但苛刻点说,maybe给他的戏份和特写不够(至少不如给欧豪的哈哈),所以角色个性并不够鲜明,感觉他的角色应该是朴实而有故事的,但不可知为何有最开始的懈怠和冷眼旁观,又有了后来的热血和厮杀;黄晓明、俞灏明、郑凯,额,怪他们的美男形象深入我心,带着原有印象便较难感受到那种气概气质?怪我咯~但公正点评价,黄晓明特派员的形象设计油滑中带点阶层特色,有增色;欧豪算是惊喜,接的每一部硬汉剧英雄剧,演技都有提升,多了更多层面和诠释;张译是在突破自己吧,选了这样一个怯懦到底的角色,又脏又弱又狡猾,眼神永远是他的利器,表达出小人物的钻营、苟且、求生欲、犹疑不决,等等;姜武这个角色让我有点困惑,和张译角色性格的设定有些许重合,又或许是大部分人的状态,从很怂到被英雄主义激发,试着挑战自己,但并不一定成为英雄,姜武的演绎还是到位的,那种憨憨、一点点无赖、恐惧死亡的状态。杜淳的长相就是好正气,眼神放出的光也是英气逼人,奇怪的口音设计是为什么?猜测或许和还原谢团座有关吧。。。
女性角色方面。这次是真的服刘晓庆。单单从她出场时候的侧影和炸裂的气场,就感觉是她没错了。白色套装,凌厉短发,都很合适她,虽然皮肤的皱褶遮盖不了,但那种自信果决的气质妥妥的;敬礼的小女孩,及她身边肤白貌美的蓝色大衣女Eva,也有印象,前者因为给到的镜头定格,后者就是因为美。另外,那几个围坐着打麻将的上海太太,算是全剧最标准最不刻意而为的乡音,尽管一个长镜头便过了,但也的确诠释了租界、或说其时中国中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说到这里,上海太太一直举起望远镜的老公,一位有点点酸腐、懦弱,却又有点知识、良知的中国传统教授,算是影片中第一个鸣枪的租界人士吧,那种恐慌、未知、愤怒叠加在一起带来的身体、声音颤抖,可以给出个演绎真实、演技高分。
就我看来,最感人的情节,在顽抗的第二日,在日军即将炸倒墙基的关键时刻,陈树生打头作为人肉炸弹跳下。郑凯演出了那种视死如归的毅然决然,却又觉得浮夸了一丢丢。后面接着一个个跳下的状态,反而更真实、感动、震撼。一个接着一个跳下,留下生命中最后一句话,留下生命里最大的念想。苏州河对岸的人碎碎说,诶,这是干嘛呢?他们也都是爹娘的亲娃娃...信念的力量,挺俗气的一碗鸡汤。在生与死面前,在忍耐存活几日与升旗振奋士气的选择中,舍生取义,必然有环境的感染,也是真真的得偿所愿。
这是一部以战争为主题、男性为主体的片子,战士、逃兵、学生、黑道二流子、戏子、记者,等等多种身份的不同社会阶层聚集在一起,出现在一个面向上。他们的划界从表面上看,是战争中不一样的地理位置,但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区格,战斗或投降,参与或者旁观,在此时此刻,已不只是一种个人选择,更关系着,每一个人,将以何种方式捡起中华民族连连败退中丧失殆尽的尊严?
私以为,这部影片想讨论的主题应该不只局限于战争、民族尊严。升起、守住青天白日旗,“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儿童演员几个纯真细节,捍卫胜利需要背后四万万人的真正觉醒...这些情节的设置,让我感受到了本片的思考深度,有对历史更全面的审视、尊重,对政治家游戏的轻蔑,对民族集体成长的提醒,还有对人性回归的呼唤。而这些,也是过去主旋律影片中所缺失,或被删减的部分。
真挚于内心,不失反思批判的思考深度,容纳多面人性的包容广度,这样的热爱,才更深沉、持久、醇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