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电 电影 电视
前村是没有电的,家里多是用煤油灯,所以发秀住校,公社圩镇是有电的,看书方便且光线好。根仔第一次感知电就是在公社看电影才感知的,两根电线拉过来,然后放映机有光了,会转动,前方幕布有光,有画面,有动作,有声音,真的好神奇啊。
到了县城读书,平日里偶尔会和同学四处走走,家家都有电。早上六点晚上七点还有广播,播新闻和报纸摘要,还有人在广播里唱歌,歌声嘹亮,热情奔放。
电影院就在学校校门口的对面,是新建的,老电影院在直街工人文化宫,设备陈旧,观众区面积较小,再一个县城中心已经逐步转移至以中学为中心的区域,因此新的电影院就建在学校校门口对面。
根仔来中学才知道,学校还会包电影看。
姚波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寄住在外婆家,由外婆带着。那时还没有通电,外婆家一盏煤油灯,煤油灯常年陪着姚波和外婆。一盏马灯,还是外公留下来的,外公生前是一个医生,有时晚上出诊,就带着马灯照明。冬春之极天气寒冷,外婆偶尔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没有针线活就早早上床睡觉了。煤油要省着用。夏秋天气暖和,晚上大家坐在屋外,大人聊天,小孩围着大人,听着薛仁贵一餐能吃一甑饭诸如此类的英雄故事,想着要是我是英雄多好。
六岁那年夏天,大队书记通知大家,说是晚上公社放电影,七点,《渡江侦察记》。整个村也没几人看过电影啊,早早吃了晚饭,姚波和几个孩子提着凳子就到圩镇上占位置来了。
千呼万唤,电影放映员在大人的帮助下拉起了幕布,一块雪白雪白的幕布。当几个红色的大字出现在银幕上时,这雪白的幕布在姚波眼里成了一块红布。当时还没有上学,不识字。电影里的普通话也听不懂,但是好人坏人分的清,看到解放军雄赳赳渡大江时,打倒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一块红布,热血飞扬。
这一场电影之后,直到第二年夏天姚波回父母身边,还在回味着。这一年多,就看了这一场电影。期间再听大人讲古,已经索然无味了。本来大人们嘴里就没多少料。
后来陆陆续续看了不少电影。记得《洪湖赤卫队》,韩英在监狱里唱歌时高大无比,当副官为救韩英牺牲时,仿佛看见一腔热血扑面而来。
《红色娘子军》,吴琼花和洪长青告诉了根仔革命的希望和坚守。
《闪闪的红星》,《红孩子》,革命的孩子引起姚波和小伙伴的共鸣。姚波反问小伙伴,如果是我们在当时,我们能像他们一样吗?小伙伴们大声叫出来,我们也可以!
由于是露天放映,人群来来往往走动,呼儿唤女声震天地,唯其如此,这露天电影更是无穷乐趣所在。
杨金才和曾正秀是很少去看电影的,说是太吵,也没什么看的。怎么会不好看?!有一回根仔就问曾正秀,妈妈,去公社看电影吧,我带你去。曾正秀问啥电影,根仔说是《南征北战》,最好看最带劲了,就听曾正秀说道,杀来杀去,都是人呢。曾正秀到底还是没去公社看电影。
电影院看电影是要票的,根仔一般是学校包场时才会去看电影。一来经济比较紧张,二来要抓紧时间学习,所以哪怕周六下午没有回家,晚上一般是不会去买票观看电影的。
电影院看电影,最大的好处是安静,电影里的最细微处也可以看的清清楚楚,电影院看电影就是享受,看到激情处,看到解放军来了或大举反攻了,大家不约而同掌声如雷。有些电影演到动情处,能听见观众的哭声和叹息声。
在这个封闭和肃穆的场所,没有露天电影放映时的无序和混乱。
在乡下那些年根仔燕子金根一起看过的电影,《洪湖赤卫队》,《难忘的战斗》,《地道战》,《地雷战》,《战上海》,《苦菜花》,《南征北战》,《车轮滚滚》,《羊城暗哨》,《党的女儿》,《延河战火》,《红旗谱》,《国庆十点钟》,《柳堡的故事》……
根仔一直觉得,那块幕布就是一块红布。
来县城印象最深的是包场电影《西安事变》,国共领袖精彩博弈让根仔久久难忘;《知音》蔡锷和小凤仙,小凤仙好漂亮啊;《乡情》翠翠也漂亮;电影院是新的,座位是一排一排连在一起的木椅子,坐板可以转动九十度。偶尔停电或放片子中断,根仔就和大家一起把坐板用力翻转,啪啪作响,场面极是壮观。
学校隔壁就是教育局,同学们说教育局有电视看,周六晚上他们还会特意把电视机搬到大会议室,方便学校的孩子们观看。根仔燕子金根也去看了几回,根仔盯着这个电视机,觉得现代科技太发达了,他在电视里能看到全世界的新闻,能看到能听到演员们的表演和歌唱。有几次不是周六也去看电视,被教育局的人赶出来了,周六你们来看看也就算了,现在晚自习也来看?!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