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
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
才会像植物一般的
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
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
从容地去摸熟每一个人的生活
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这本书讲的是旧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乡土特色。事实上,乡土中国的影子纵贯各个时代,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为人处世。
中国人是有乡土情结的,那对故乡的眷恋是长在心底的,不能自拔。常常牵绊,常常回顾,是总想粘着家乡的一片泥土的,是时常恍若能闻见泥土芬芳似的。远在外乡的游子常常梦魂归故里,古有“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旅馆寒灯独不眠,故乡今夜思千里”等抒发乡愁的千古名句。
而人老了也总想入了家乡的土地,是一定要在土生土长的地方死去的。人生崎岖不平且遥远,唯有故土才能让人心安。
不仅是故乡的土地,中国人对哪里的土地都是爱的。去到一望无际的芳草萋萋的草原上,去到荒无人烟的沙漠上,也定是要弯下腰来,开垦出一片黄土来的。人们又爱在这泥土里,一片深情地、温柔地种植着美丽的农作物,要忘情地劳作出往后余生里一番最美丽的风景。
现代很多绿洲都是这么由来的,不论哪里,都可见菜地、绿植。
回归到一个小村庄里,乡土中国得从这里说起。
中国是一个个小村庄不断地叠加,扩大而发展起来的。村庄的人以种田为生,讲究一亩三分地,为了防止土地的流失,很多人有了保卫的意识,于是为了严守土地,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村庄。
这厚实的土地孕育出很多土生土长的村庄人,而这些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多关系熟得烂,什么张三李四王二麻的名字都烂熟于心,还有多是张三偷穿过王二麻裤头的铁兄弟。
所以,这样的生活格局有两个症结衍生。村里都是熟人,话自不必多说,就已了然于心。所以,语言成了一种附加的累赘。这是其一。乡里的人们交流压根不需要精深的文字语言。于是文字下乡迟迟未果。
乡村聚居的格局,使得人与人间形成一种熟人关系。这种关系下,人们只要打声招呼就好办事。这是其二。不同于西方社会,讲究法制的局面;乡土中国更重承诺,看情面,重孝悌,讲义气,走关系。现代中国讲究礼尚往来,强调人脉的重要性,还有一些约定成俗的礼仪,就是从旧时代乡村中流传下来的。
这样的关系下,熟人关系织出的网络,形成了差序结构。
人处在乡土中国,犹如石头被抛向河面惊起阵阵涟漪。
势力小的人,犹如一块小石头丢下河里,只是浅浅的一层涟漪。势力大点的,掀起的涟漪稍大一圈。势力很大的,犹如一块大石头抛向水面涟漪无限拉长,层层蔓延。
这水里掀起的涟漪,也如人的关系网一样。人小,能接触的人不多,关系网自然小。掌握权势的大人物,往往关系复杂,遍布朝野。这关系网就很大。
古人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世代村庄生活的人,在一般的小家庭,也有生活之道,那就是种好土地,自给自足。另外,他们扩展“涟漪”的方式是传宗接代,再与家庭的亲戚姐妹、各乡亲父老都攀上一层关系。由此长久以往,由小及大,以家族为单位,以村庄为单位的关系网不断壮大联结。
这种差序结构,也使得人与人关系日益复杂。不同于西方的团体结构,十分简洁明了,一个萝卜一个坑。
说起乡土中国里家庭之间的关系就更复杂了,那些七大叔八大姨小辈的我可十分不认得,可长辈们又十分重视这个。
妻子与丈夫的关系更不向想象的那般亲密,更多时候是相敬如宾,十分矜持。丈夫大多听父母的,父母要给儿子找妻子的目的为了传宗接代。所以妻子与丈夫主要是传宗接代的关系。中国家庭中保持纵向的父母关系,父母为天下之大。
这又与西方家庭迥然不同了。西方的男女相爱,必是你侬我侬,丈夫眼里只有妻子,父母的关系是淡如水的。在西方家庭中,是保持横向的妻子关系,这是与乡土中国迥然不同的。
所以在乡土中国,封建社会里,男女之间过于相爱,是会被父母阻挠隔断的。男方为了女方私奔,更是被视为有背伦理。雄才大略的男子为绝色女子倾城倾国,都会被世人不齿。
西方与中国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正是由各自环境不同,文化不同所决定。
中国现代以来,过去乡土中国的现象大多改革换貌,但还可见乡土的影子斑驳映在现代中国坚实的大地上,反映在人们心里、行为上。
礼尚往来,对故土的眷恋,传统的传宗接代的观念还固执地长在中国人的心里。
但很显然,乡土中国的气息正在慢慢淡出。随着现代的发展,变化已成为唯一不变的趋势,城市化的加速,全球化的交融,科技的发展,都使得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首先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全球化带动中国的发展。城市在渐渐掠去村庄的封建气息,全球在逐步影响中国开放的思想。
过去乡村“自给自足”的生活因“不变”的形势长期存在,但现在生活大不相同了,人始终是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嘛。
但,乡土中国会完全不见吗?我看不会,依我看乡土中国正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散布在我们周围。中国讲究融合嘛,传统与创新融合,乡村与城市融合,中国正在与世界融合。
乡土中国的影子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亘古不变的情怀。
九洲芳文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