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其特征包括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
西药治疗主要通过使用多巴胺替代药物,如左旋多巴,以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来增加脑内多巴胺的含量或调节多巴胺能神经的功能,从而缓解症状。这类治疗在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如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方面往往能迅速起效,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阶段。然而,长期使用西药可能会带来副作用,如异动症、开关现象等,而且随着病情进展,药物的疗效可能会逐渐减弱。并不能持久的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反而中后期带来的副作用和并发症更让人难以招架和治疗。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中医认为并非仅仅是局部神经系统的病变,而是整个身体内部平衡被打破的结果。
从脏腑角度来看,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能生髓,髓充于脑。若肾精亏损,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就可能导致肢体震颤、运动迟缓等帕金森病的症状。肝主疏泄,主筋,肝阴不足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筋脉失于濡养,从而出现肌肉僵硬、震颤等表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四肢肌肉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出现无力、运动障碍。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注重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脉象等综合因素进行判断,将其分为不同的证型,如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风痰阻络型等,并针对不同证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肝肾阴虚型患者,治疗原则以滋补肝肾、育阴熄风为主。选用熟地、山茱萸、山药、龟板、鳖甲等滋补肾阴的药物,以填补肝肾之阴,平息内风。同时,还会搭配知母、黄柏等清热泻火之品,防止阴虚火旺。
气血两虚型的患者,治疗重点在于益气养血、熄风通络。常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熟地、白芍等药物,以补气生血,濡养筋脉,再佐以天麻、钩藤等熄风之药,缓解震颤和僵硬。
风痰阻络型则需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半夏、茯苓、陈皮、天南星等化痰祛湿,防风、秦艽、僵蚕等祛风通络,共同消除风痰阻络的病理状态。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的针灸疗法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地位。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头部的百会、四神聪,上肢的曲池、合谷,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等,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减轻帕金森病的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情志调理。帕金森病患者往往会因疾病产生焦虑、抑等不良情绪,而中医认为情志不舒会影响脏腑功能。通过心理疏导、气功、冥想等方法,帮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肝气的疏泄和气血的运行,对病情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康复治疗方面,中医提倡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动作缓慢、柔和,能够锻炼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增强肌肉力量,同时还能调节呼吸,促进气血流通。
杨丽大夫指出; 帕金森病在中药学上叫震颤、麻痹,中医学认为,震颤是筋脉失养、风气内动引起的肢体或头部摇晃、颤动,其主要症状可表现为手颤、舌颤、僵直、运动减少等。帕金森病患者大多数会有阴阳两虚的特点,可能还会伴有湿热气滞、痰湿血瘀等现象。先天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因素均有可能会诱发帕金森病,会对人体的肝脏、肾脏、脾脏造成损伤,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此外,头部外伤、长期服用药物、外感疫疠之邪也会引起震颤的相关症状以及损伤。
中医世家杨老历经四传承 通过治疗帕金森临床四十余年总结的经验方【舒震止颤方】 此方汇聚数十种精选中草药,经细致配伍在服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避免西药带来的副作用,药物效果相对来说也更加稳定。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患者若能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可以显著延缓病情的发展,恢复 肢体僵硬、步态不自然、无力、便秘等帕金森病的症状,从而逐步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