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两次世界大战,估计从小学过历史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吧,虽然大家的记忆都不太深刻,但是对于德国——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中演角色的国家记忆可能是比较深刻的吧,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的希特勒政权,可以说对于全世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对于德国的老对头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境遇就比较尴尬了。从一开始就被德国的闪电战基本打的国内分成两派,一派以贝当元帅等在一战中的老英雄等选择了妥协,与德国进行和谈,也就是选择了投降,组成维希政府;另一部分则是以戴高乐等青年一派的强硬抵抗派选择了继续抵抗到底,在法国本土进行地下活动,在非洲等原法国殖民地继续与德国进行斗争。那么这一分裂对于在法国本土的居民,尤其是法国妇女们有哪些影响,她们会做出如何的选择呢?在这本有美国作家克里斯汀·汉娜编写的《夜莺》里面我们就可以从侧面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
虽然本书题材是小说,但是里面的人物的情景设定可以说让身为读者的我看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突兀,相反觉得很贴近实际。尤其是里面的两位主角,姐姐薇安妮和妹妹伊莎贝尔一开始的从小的生活就过得不是非常安稳,其父亲参加了一战之后回来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关心家庭,在两姐妹的母亲去世之后,两姐妹就被其父亲早早的送走。可以说从这方面可以说,两姐妹的童年是非常悲惨的,尤其是对于伊莎贝尔而言,因为那时她才四岁,而姐姐薇安妮虽然那时也还是孩子,但是与美俄米相差过大,两姐妹当时不仅没有做到相守以往,薇安妮在之后结婚流产之后反而也学其父亲将伊莎贝尔送走,可以说对伊莎贝尔的打击是相当大。
之所以我要详细讲这一情节,是因为我认为作者在写这些前景时,其实也是在为后面两姐妹在对待纳粹占领法国的不同表现埋下伏笔。之所以后续薇安妮在对待法国投降这件事选择和维系政府一样的立场,那是和其之前的经历是密切联系的。薇安妮虽然青少年时期过得比较不幸,但是距离其结婚其实没有几年时间,可以说其内心最想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家庭,而美俄米伊莎贝尔由于从四岁开始就基本上一个人来面对后面的孤独,没有父母在身边,还被姐姐抛弃,可以说其性格在这些磨练中就已经具有了反叛的雏形,可以说在后面面对德国人两姐妹的不同反应在我看来都是可以理解的,在各自的立场上来看其实都无分对错,都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而且可以说通过本书这两姐妹的表现我们其实也可以一窥法国妇女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反应,也可以理解选择放弃抵抗的人们的立场,当然在本书中最后两姐妹最后的结局怎样wishing在文中一开始就有所预示,因为本书是以回忆的形式展开的,希望读者们能够在本书中体会到作者那种对细节以及人物内心性格高超的刻画技巧,对于故事中两姐妹在那种环境下的选择也能够设身处地的进行思考,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小说,其实也是对于人性也是一种探讨(个人看法,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