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着的方向
动物依靠自然觅食而活,日复一日,人亦为觅食,只是人有思想而产生更高的追求——追求精神即灵魂的归属。精神是潜藏在人大脑里的意识物态,是肉体之外的世界,看不到摸不着,只能体悟。人们为了更好的保持自己的精神不被磨灭,于是,在保证基本生活物质的给予则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追求精神,如通过宗教去实现,宗教的基本要求是在安静、干净的环境下一心一意,持之一念;可以通过灵修去体悟精神,感知生命。由此,这个世界很单纯,人心更朴素。然而,由于个体定力的不足遂沦落为机能对物质的反应,即极度追求食物及其之外的物质,使原本简单的生活变得异常复杂和混乱不堪。于是乎,一些人从艺术作品里寻找精神的答案。艺术品为人们指明了精神方向,音乐作品是传输精神的重要工具,其独特的形式让精神完美呈现,这是人们乐以接受的,由于直观的原因,绘画作品成为首选,因此去购买。事实上,购买的绘画作品成为物质财富,除了遮蔽墙面根本无法净心领会,而使其成为摆设,美其名曰为高雅藏品。索性,很多人到处旅游来增加对精神的认知、大量读书寻找活着的答案、努力为他人忙碌来寻求心灵的慰籍、无节制的吃喝玩乐、寻求和制造某种刺激让内心丰富起来、大量放生和救治扶植来填补内心……于是乎,极度的功利和百无聊赖让物质的过度追求演变为自私贪婪和无所事事——迷失自我——失去方向,这绝不仅仅是为活一抔黄土,他需要优秀文化来浇灌。
二、文人及其文人画
优秀文化是人类总结的生产生活的经验。文人,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是通晓人情世故、自然伦理、天文物象的人,这样的人更懂得生活内涵,懂得什么是美,做事更符合道义,其画出的画更有美的品位,由此,内涵是中国文人的特有,并成就了独特的写意画——文人画。文人画之画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立志要高远,并遵循正道而行,追求艺术形而上的风神气象。中国古代文人画的最大特点是内在精神胜过外在形式,外在形式技巧可以适当拙劣,其本质应该努力使形式与精神完美统一。随着中国改革的开放,很多文人虽然汲取了西画严格的造型和中国画笔墨及意境和思想内涵,但画丑化了,主要表现为造型不准,色墨凌乱怪异,前后层次混乱……总之,为寻求肢体上的痛快使得画面极不协调,如人头极大身子极小,且袒胸露乳高额蹙眉,动态淫秽;房子东倒西歪;山水远近大小突兀不合自然物态常理;花鸟矫揉造作少羽多肉……,是不符合文人对美的认识逻辑,其精神内涵也无法领会。
文人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风标,是提供给人们追寻美好的引线,文人画是至纯至美的,是美好的形式和美好思想的统一,是对真善美灵的融通体现。文化的发展必须取长补短,必须借鉴优点,这是文化人的责任,也是文化人必须面对的。现代画家王征明数十年坚守传统优秀中国画平淡潇散的精神特点,兼容西画色彩造型特点,创造出独特的水意画,其逼真的画面表现出雍容自在,温文尔雅,纯美自然,这正是文人及其文人画——一个宁静、干净、空灵、积极、纯美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人们内心所向往的,是最好的精神归宿,是优秀文化。然而,这样优秀有多少人能净心读呢。
三、绘画是少数人的世界
绘画自产生洎今依然是少数人的世界,绘画的基本功能(美观)依然维持原状。古话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件绘画作品的形成首先是创作者具备心的真善美灵,再次是创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段。创作者的内修至高通过画表现出来,读者透过画的手段来了解创作者并同时带给自己内心的启示,这样,绘画的使命即最终功能就完成了。物质的生活让人产生更多的享受,在吃喝穿戴较之思考而言,前者更直接更符合人的原始本能,而思考非常复杂,需要大量学习和不断体味和思考,甚至在学习和思考中伴随过早衰老和死亡,与此同时,荣与辱,荣显得不直接而空虚,辱不好听但实惠,于是乎,与其让思考折磨不如让身体来的痛快——物质享受永远是首选!卢梭说过“动物觅食为生活,人觅食为追求,人之所以为人是人有更多的追求。”
绘画是引领人思想追求的一种方式,由于不能直接满足更多人的物质本能,仍属于少数人的世界,而更多人则需要直观的形式引导。
四、有关形式和内涵
绘画属于美术一类,是视觉艺术,视觉艺术的突出表现是形式,其形式核心是为精神内涵服务,精神内涵包括了优美、壮美,也包括落寞,暗伤……,中国画美好的思想在春秋战国后的墓葬壁画和庙宇壁画中普遍出现,那是逝者对往生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中国画美好的内涵是从春秋战国形成的,这也是中国画优秀的一面,我们理应继承并发扬。一幅画的形成首先是从形式开始的,形体是形式的关键因素,形体通过材料和构图等形式表现的是否自然美观直接导致了画面的美丑,所以,形式是组成一幅画的前提,而美好的形式和丑陋的形式均可反映美好的思想内涵,要么使人赏心悦目,例如王征明的水意画,要么“丑的很美”,例如黄宾虹的山水画,但从人内心对美好追求的本源讲我们提倡美好的形式与美好的内涵并存。内涵是作者的思想,是作者与众不同的精神高度,是引领人们脱离蒙昧走向更先进的航标,也是区分普通艺术爱好者、画家和艺术家的重要标志,例如水意画一反八大山人的落寞忧伤走向积极和纯美。思想是依附形式存在的,她是一幅画的核心。形式核心的美与精神内涵的美密切结合是考验画者的意识水平。有形式无内涵普遍存在,有形式有内涵少之又少,有美好的形式和美好的内涵更是凤毛麟角。
王征明先生热爱传统文化,对中国画形式中的构图、留白,及其草木山水云雾运用的自然而然,尤其对意境的借用意味悠长,同时对西画形式中丰富色彩的概括取舍和造型平面与立体结合,让人感觉梦幻也有真实,其代表作《众鸟南迁》里的红绿的夸张、云彩的润泽与河岸及其植被的用色既符合西画要求也形成强烈干湿对比、飞鸟和树木造型的洗练概括生动、大量留白使得湖面更宽水更深,画面营造出幽谧深邃,既有展望也有当下的思想内涵,画面整体的平和安静温文尔雅凸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含蓄、厚重、大气、温和,这正如王征明本人,这幅画集中反映了他中西形式结合与思想内涵的独到见解。王征明创立的这种根据画面境界需要随机采用某种方式表现的画,是汲取中国画和西画的形式上优势特点,扬中国画内涵和西画色彩之长,避中国画缺少丰富色彩与西画不强调文化之短,注重美好形式与美好精神内涵的自然融合,形成独特的美,其中积极和纯美的思想境界为中国画境界增添了新的内容,让东西绘画具备新的内涵,使中国画精神境界被普遍认同,树立了文化自信,这是他对绘画的贡献,也是他画最大的亮点。
五、水意画作品欣赏
王征明的画很美,宁静、干净、空灵、悠远、积极、梦幻、孤独是他的境界。绘画艺术是视觉的艺术,是心灵美的显现,在王征明的画里体现了这些特质,他的画色彩明丽而优美,构图奇特而显和谐,技巧多变而不失法度,画面整体清新雅致,寓意深刻而积极。他的画境界至高,宁静是第一印象。
在美学史中,尤其中国美学史将宁静作为文人精神追求的首要,这宁静的境界构成王征明画的基调;当然,个人内心的宁静在画的形式上的反映是必然的,干净又构成王征明画的另一境界。
他的画粗看如镜中花,细看则一尘不染犹如仙境,古人用“明窗净几洁无瑕”来反映一个读书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在他的画里这种境界是显而易见的,说明王征明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一个乐于研究文化的人,其抱负与胸襟和气度总是真实的反映在作品中。
王征明的画给人空灵、悠远,这空灵和悠远是旷达的、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远大的、深厚的,中国的山水画家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而王征明的画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灵魂,或者说是他本人的灵魂。如果说意境是山水的灵魂,那么造境者是意境的灵魂,王征明很会造境,并靠意境来博得共鸣,这种能力是不可多得的!再看他画的另一境界---积极,这是美影响人内心世界的基本格调。
一个精神的面貌是积极的,反射给我们的内心是热情和真诚,王徵明的画色彩明丽,清新,这无疑是积极的;当一件绘画作品从形式满足个人直觉美的需要后就要带给人内心的回味和对更高追求的反思,这一点是王徵明画极具内涵的反映,透过他真实的画面世界来窥视他构造生命意识中的虚境---一种世外桃源---一个灵魂的栖息地,这种虚境就是艺术的至高点即梦幻世界---他的个人精神意识世界。
追求这种精神世界的人高傲也显得孤独,诚然,人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当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就意味着要承受这一孤独,即孤独的思考、孤独的做事、孤独的忍受一切,也许孤独是人的特有并也体会带来的意义,佛教中慎独的意义是更好的诠释,并也构成了中国美学的独有,孤独是王征明画的又一境界。
王征明的画里出现孤立的动物,或翘首期盼、或驻足思考、或安静沉思、或闭目养神,即使画面中出现更多的动物也总有一只明显的孤立,那应该就是他本人吧---一个思想孤傲、与众不同的、坚守着生命中的孤独,孤独的感受着自然界各自孤独的美---孤独的去创作!实际上,艺术家的孤独不是真正的孤独,是心灵复归后的平淡与冷静,平淡与冷静才能更好的体悟精神,进而活的有方向。
精神世界需要文化填补,文化最直观的表达是绘画,王征明的水意画构建在中西合璧的基础上,让中西绘画有了全新的面貌,增强了人类优秀文化自信心,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更增强了中国画自信心,并使精神有了更好的寄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