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最近发生的事:
有一次老婆叫了个滴滴,由于是带宝宝出去,不方便,得麻烦司机开进小区接一下。以往叫的都没问题,但这一次的司机直接拒绝。没办法,老婆电话我吐槽,要投诉他。我只能告诉她:要做好往后滴滴司机服务质量普遍下降的准备。
Why?
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后,基本形成第三方约车市场的垄断。用户习惯也已经在上一轮补贴大战中培养的差不多,利润成了这一轮的主要目标,降低补贴成了首要手段。
对于司机端,大部分是冲着补贴去的,现在泡沫破了,原有的激励体系失效,评星对于司机的约束力下降,服务质量自然不能保障。
乘客端,已经没有多少选择(至于其他竞品,要么贵,要么车少),就算没有补贴,只要出行成本和体验比的士好就行了。
加上各地以后出台的监管政策,无论松紧,司机准入门槛一定会提高。与平台间的关系也一定会以「合同」去规范化。
这么看来,滴滴越来越像披着“互联网皮”的出租车公司。而原本受到资本市场和用户热捧,用以颠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共享经济」概念,现在看上去都已经变味。
共享经济?
百度百科的定义:
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
注意关键字「闲散资源」。通过整合,提高该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顺风车」就是典型的共享经济的例子,将闲置的座位租出去,同时不会带来额外的消耗。不仅提高了整车出行的利用率,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汽车上路的数量,降低了尾气排放。这也是滴滴一直在宣传「路上不空车」的绿色出行概念。
但是业务量最大的「快车」。由于之前补贴很高,大部分司机是全职跑,有的为此专门去买车。当大家普遍认为「快车」是一门不错的赚钱生意后,这部分资源显然已经不属于闲散,反而变成有目的性的集中、扩张。没错,出行上班的私家车少了,但是赚钱的「快车」越来越多。绿色出行也变成一个伪概念,「共享经济」已属空谈。
最后,为什么部分地方出台的《网约车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看上去这么严厉?
吴伯凡老师一句说破:
已经背离了用共享经济的模式在现有的这种个人出行的市场之外,再开辟一个新市场的初衷。现在他是在既有市场上切下了一大块蛋糕。他实际上已经跟现有的出租车公司形成了完全正面的竞争,而且他再也不是一个座位共享经济代表的企业,他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度垄断的,而且体量庞大的怪兽,这个时候各方面的利益相关方都不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