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时间的人》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个故事感觉很有启发。
话说姐妹两个为了一个橘子争得不可开交。最后,妈妈出来做和事佬,把橘子一分为二,姐妹两个各得一半,皆大欢喜。问题是,这个看似公平的结果其实是个双输的结果。姐姐想要的其实是橘子肉,吃完之后就把皮扔掉了。而妹妹想要的则是皮,晒干了来做香料,而把肉扔了。两姐妹本来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全部,姐姐可以吃到整个橘子肉,而妹妹也可以得到整个橘子皮来做香料。
玛丽·帕克·福莱特讲的这个姐妹分橘子故事,是全世界范围内讲解双赢谈判必讲的故事。这让我们不得思考如何获得双赢呢?
再说这个以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个概念帕累托最优。
它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最早开始使用了这个概念。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人们追求“帕累托最优”的过程,其实就是个人决策的过程。
个人决策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 优化资源配置,争取实现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率和效益。
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要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 交换的最优条件;
- 生产的最优条件;
- 交换和交换的最优条件。
上面的例子中可分配的资源是这个橘子,“双输”的状态则是造成了一半橘子肉的浪费,一半橘子皮的浪费;双赢的状态是姐姐吃到了整个橘子肉,妹妹得到了橘子皮做香料。
可事实是双输,而不是双赢,这是为什么呢?
你可以怪罪于妈妈,为了解决冲突,在不了解双方需求的形式下,强力把自认为公平的方案提了出来。
你也可以怪罪于这两个姐妹,为啥不把自己的真正想法说出来呢!
想要实现双赢,而不是双输最本质的原因是:没有清晰的谈判概念。
如何获得清晰的概念呢?那就要问自己下面的问题。
第一,你是否清楚自己真的想要什么。谈判是一个拷问灵魂的过程,你首先得对自己诚实,明确自己的渴望、底线等。
第二,对方未必是非理性。
两个姐妹闹得不可开交就是因为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更没有向双方表达清楚;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是非理性的,也就是逻辑混乱的。
把想要橘子的一部分转变成了整个橘子,以至于得到之后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可是已经是双输的状态了。
为了避免双输,实现双赢,甚至是多赢的这种状态,总结了如下小技巧:
- 用渴望代替期望;
- 坚守底线,在底线上方选择可替代方案; 明确谈判区间与协议区间,预测谈判结果可能是哪种;
- 谈判结果追求不到最优也没关系;
- 尽量保持积极情绪,用谈判的附加值,如关系等去打动对方,很少发怒的人偶尔发怒效果也不错;
- 尽量按照渴望首先报价;
- 最关键的一条,通过创造性策略,引入新选项以及兴趣一类,将原本的分配谈判变为双赢整合谈判。
这个小技巧中有一个怎么确定自己渴望这个问题?
就是做一个非常乐观的人,认为所有的情况都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开始就亮明自己的渴望,这样会有利于自己双赢成果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