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可能你像我一样,已经习惯了在食物所能支撑自己的能量消耗得差不多时,朋友圈的好友总能善解人意地分享几张图片,那些好吃的东西被吃掉之前的样子,被吃了一半的造型,被完全吃掉后的遗迹。
昏昏欲睡的馋虫被勾起,虽说也会嗔怪,但大多数时候你应该也是会放大了图片看看都有些什么,还会找找餐具上有没有店面和地址的蛛丝马迹。
二
说到吃,人们常常都会急不可耐得承认自己是吃货,两个刚刚认识不久的人,一谈论起吃的样子,看起来会像认识多年的老朋友。可能一些脾气性子完全不对付的人,却能在吃的上面达成统一,比如都钟情于某一种美食,你会看到他们一起出街的样子像出柜。
美食也常常能达到药物达不到的功效。我见过一些时常紧绷神经的人,像个易燃易爆物品,如果每个人都有一本专属的黄历,他们的黄历本上一定每一页都写着忌火的温馨提示。
可是一旦能和好吃的东西打上交道,他们的笑容立即变得真诚。所以挺好理解的是,为什么很多呛口的事,吃一顿饭的功夫就能很好得解决了。人在吃到好吃的东西时,都会生出一阵安全感,再大的冲突和撞击遇到质量满分的软床垫也都能安全着陆。
三
我常常在想,好吃的记忆,和价格、环境的包装好像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也有和别人一起去过装修精美或独特的店铺,名号响亮或评分很高的某种菜系的地头蛇,即使是别人口中的心头好,固执的味蕾依然会传达难以下咽的信息流。
当然,也有很多是觉得“还不错”,“挺好吃的”以及“很棒”的满足欲,但你有没有觉得即使很多觉得“很棒”的美食,也总是不会停留在你心上太久?
坊间流传很多某朝某代皇帝微服私巡、饥饿难耐时得一朴实的食物,然后两眼发光地竖起大拇哥,原本普通的食物顺势成为某方特色,品貌和口味才得以流传。
所以,美食能被人记住的先决条件,生理需求是一种,比如饥饿,而情感的依附也是很重要的。人们对美食的喜爱,常常因人而异。
情感的依附,可以是长期的生活环境,那些让你念念不忘的美食是你某个时期生活里的参与者,它和你在那段时间的记忆连接在了一起。也可以是,在你吃它的前后,发生了什么让你难忘的事。
“我和他分手的那天,一个人去吃了幸福路口的黯然销魂饭,两份。”
大概就像这种叙述里,会被提到陪伴者。因为它见证了你生命里某一段艰难或幸福的历程。
《我的少女时代》里徐太宇和林真心多年后遇到的那句“麻将面,麻将和面分开”,会有那么多人回味良久。
现在好像很少看到大家用“想念”这个词来表达感受,而总是用一个“想”字所代替,好像能显得不那么矫情。
我经常会想念初中食堂里的那一碗炒粉丝,现在学校里的东北麻辣烫,几个月前在陕西南路吃到的那碗小龙虾黄捞面。
可能说想念两个字,会显得比较正式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