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吉吉安zyy 参赛编号:666
Saying:
这是《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一书的读后感和作者分享感悟。写于2016年5月,发表在作者的公众号上。
作者蔺桃,现居美国。
骨子里懒惰保守,却总忍不住折腾自己。
当了两年的记者,一念心动,成了第一届赴台陆生。
在台读研三年,喜欢搭讪,习惯记录。
《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一书中,记录着台湾关于旅游、关于梦想、关于生活的故事。
记得阅读完书本后,我开始频繁背起双肩包,独行。走更远的路,遇更多的事,见更多的人!
那时的我和你们一样:情绪低落时会焦躁、,平静时会佛系,想着背负房贷车贷和催婚顿感压力大。
当我走出去后,去见世面,去经历从未经历过的事之后,思维开始慢慢拓宽,对事物(件)的思考角度开始不一样了,选择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了。
如果,以前的我是一不切实际的文艺青年,那么现在的我是一个有理想的实务主义,愿意谈钱、谈付出。
世上从无不劳而获的幸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需要背后的付出。
为什么台湾年轻人可以活得这么任性,这么自我?
2014年9月我跟团去了台湾;2016年4月末我的好友自助游去了台湾。
说起台湾,上次出行浇灭了我对台湾美好的想象。唯有朋友发来的几张照片去回忆景美。
2016年5月,我在晋江传统街区五店市,在商业气息浓厚的柔软处——风雅颂书屋里,听着第一届赴台陆生桃子讲着对岸的故事!
庆幸,没有因为自己的偏见,而错过那些我未曾见过的小而美的台湾!桃子姐说,本书是一次她和自己的对话。这次分享会,以一个审视者的角度去听,也是一次我和自己的对话!
1
分享开篇,桃子姐讲述着自己对文青的定义和看法:
朋友们都说,我是文艺青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跟文青完全挂不上钩的人,我当记者时,跑的是社会新闻!现在是个全职主妇!
一直以来,文艺青年在社会上都不是那么被认同的。人们觉得文艺青年往往任性,谈论着不切实际的话题。我在台湾待了三年,感受着台湾没有距离感的文艺生活,觉得当这样的文艺青年也挺好的,过着自己想过的日子!
我挺认同这一说法的,哪来那么多评判的世俗包袱。我就按我想的那样去活,而不是按我活的那样去想!
2
“人的梦想,为什么是离开自己的家乡?”这是桃子姐在离开台湾前,看到那么多返乡青年的故事后,对农村出生的自己做出的反思。
大陆和台湾的不同在于,年轻一代的我们,追梦的方向,总是背离自己的家乡,去北漂,去南漂。而台湾的年轻人,会想着以自己一技之长归于乡土,以自己的力量慢耕细作来影响乡里人士。
台湾的山芙蓉咖啡艺廊女主人翁美珍、都历湾边的千成汤海、台东鹿野的Angel Mini Cafe、客家歌手林生祥、志愿农民赖青松。他们都会想出各种方法去筑起家,去营销自己的家乡,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和生活。
故事里,我最喜欢“新手书店”——一个只卖100本书的书店。老板对于书店的目标定位只是一个小而灵活的概念书店。这里的书只是按照自己生活所需的,文学非文学、知识非知识、有故事还是没故事,这样去区分。
100本书,如何经营?
这是我听到后的一个反应,桃子姐说,她也是同样的反应。
相比于没有一本书卖出,老板比较怕没有一个人进店看书。老板希望有人把他的书店当作客厅,“就算不买书,走进来也觉得开心有感觉。”
老板希望的书店,不是沉重地强调“知识的重要、阅读的必要”,而是像杂货铺一样,简单、灵活、“小而有用”。这个“有用”,也许不是我们理解的“知识”意义上的实用,而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对书、阅读这种需求的满足!
我天,这么的理想化,怎么支撑这家书店经营下去呢?
老板不在书店卖咖啡或者蛋糕,因为他不大想花心思学泡咖啡,更没什么祖传的点心可以拿来“讨生活”。他去授课,这是他最擅长的。
老板原是老师。周一、二、三,去台东大学教书,周五、六、日营业,周四备货。后来,为了好好经营书店,成了一名“流动教师”。
每天,老板把书重新排过,调整它们的位置,收起或者重新放回架上,与它们对话,也问自己,什么是它的意义?
现在这家书店,开始成为它最初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了——一个有反造精神的巷子口书店。
淡水河边一家书店——有河BOOK。关于书店维持不下去,被迫关张问题。店员一号一脸桀骜:“哪怕有一天书店倒闭了,我们也过了几年自己想过的日子,这样就够了。”
“我甘心过这样的日子。”店员二号的诗,写在玻璃上,贴在博客的首页。
桃子姐说,也许文艺变成了生活本身,或者,文艺深入生活,就变成了文化。
我想这就是台湾,就是台北,所有文化,都是那个城市调教出来的,经由时代的更迭有了更多的创新和美好,配置了更适合那个城市的代码!
3
那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任性,活得如此理想化?
当我们还在谈论该不该把兴趣当做事业,生活和工作如何平衡时,我想,台湾的年轻人已经在这个泥潭里挣扎过了,实现了理想,平衡了现实。
林生祥那些曾经对他说“你能够养活自己就是自己的本事”的家人,也曾也动起了让他“考上公职去上班”的念头。
我想,他们到了,人们已经很难分辨什么叫边缘、失败,什么又叫希望、快乐的阶段。
模糊了这些概念,他们表达了真实的自己。
“生命要有故事,不要都跟别人一样,要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节奏。”
我想,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是闯,而台湾是归!
但是就我知道的,周围还是有些年轻人,在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宣传泉州,我们的家乡。以文字,以音乐,以图片!
桃子姐的分享中说,台湾除了旅游团和驴友所说的东线和西线外。你还可以有这样的选择,半天呆在咖啡馆里听老板的故事,半天在书店里阅读,半天去看电影,半天去欣赏小剧场演出,半天去迷路,找寻在寻常巷陌的小惊喜~
4
书友提问时间里,最喜欢桃子姐他哥最后的有话要说:“生活要如此的美好,你要有个前提——面包。”
是的,台湾年轻人,有父辈们的财富积累,可以让他们任性和自我。另外,一切理想的前提你需要有学力(学习能力)和技能(技能傍身)。新手书店的老板不也是个老师嘛。
事后和书友讨论,台湾年轻人这么多天马行空的理想得以具体实现,除了父辈积累的财富,还有父辈在奋斗过程中的另一项积累,他们眼界开阔内心开明。大陆的我们驮着父辈的道德绑架,他们会干预我们的职业,我们的生活。生活在科技创新的时代,我们进步太快,而他们还是停留在他们自以为的层次,实在沟通不来。
书友阿星(桃子姐先生的亲哥哥)给了非常好的建议(原话分享给大家):
面对人生理想和父母期待以及世俗偏见冲突的情形,首先要温和但是坚定地表明态度,同时避免与父母发生直接冲突甚至决裂。因为父母会慢慢老病,不能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要时时陪伴,努力说服父母。
其次,要让父母相信你的选择能带给你更美好的未来。通过实际行动、持续学习、点滴努力,让他们看到你的改变,让他们看到你的开心,让他们看到你的幸福正在慢慢实现。
再次,要保持家庭关系的平衡。如果你有多个兄弟姐妹,或者父母年轻体健,那么你就有短暂离开父母的可能,或者偏离父母为你预设轨道的可能。可以通过兄弟姐妹的分工以及你跟父母的持续有效沟通,自然地推动自己选择的实现。
最后,不一定要离开父母才能实现自我。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往何处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时候在闹市、家乡,也可以诗意的方式生活,也可以亲近文艺,可以切换到自己喜欢的模式,比如工作之余的阅读,年假的自由行,与同好者消遣半日清闲,诸如此类,都可以让我们短暂超脱世俗的轨道,更亲近本真的自我。
我相信在传统观念根深的闽南,让我的父母改变很难。所以,我试着温和地沟通,适当地抗争,让他们慢慢接受我们的人生选择和生活方式。
所以呀,生活要美好,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提升自我学力和技能,慢慢过上自己想过的日子!
写在最后:
两年了,大陆年轻人的迷茫和焦虑,未曾缓和。这是正常的。
有些事情必须是自己去经历才会明白:
1、 你的生活没你想像的那么惨,还有更惨的。
2、 只要是远方,就有目的地,终有一日可抵达,前提是你没放弃。
3、 社会很复杂,你要用脚去丈量大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袋去思考,这样你才会懂得辨认:你适合什么?
曾经在看到一青年旅舍老板娘的日常后,写过这么段话:
又过了很久,我才想明白,我是谁,我想成为谁。
所以,别急,以自己的节奏过日子。愿你终有一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