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朋友约在商场中庭的休闲区聊天,背靠背的长椅我们坐在一边,另一边是祖孙三代,小女孩大概四五岁左右,站在椅子上蹦蹦跳跳,当时想,即便不考虑穿鞋站在椅子上是否合适,这样蹦跳摔下来怎么办?不过奶奶和妈妈似乎不大理会。
正聊着,突然穿短袖的胳膊上被掐了一下,有些痛,回头看见那小姑娘躲在椅背后面,露了半张脸瞧着我,大概想跟我玩?不过我没空啊,我冲她笑了一下,转回头继续跟朋友说话……没多久,突然胳膊上一阵刺痛,我倒吸一口冷气——这小孩子下手怎么这么重啊,而且还掐在痛感最强烈的胳膊内侧!转头再看,那女孩露出脑袋忽闪着眼睛笑着,她妈妈一动不动地看着手机,奶奶的视线移向别出……这是打算让我替她们教育孩子吗?看了一下胳膊,破了点皮,这小女孩的手法绝对是练过很多回啊,好吧,你自己不管,我更不必管咯~~拉起朋友换个地方,跟她说我的胳膊刚被个熊孩子掐破了皮,朋友吃惊地说:她父母不管吗?
“管?估计现在是不想管,以后也管不了,她父母迟早会吃苦头的,我也犯不着跟熊孩子计较。”
朋友说我“很阿Q”。
要不怎么办呢,跟父母理论还是教训孩子,都不会有好结果,所以遇到熊孩子我都自我安慰:还好这不是自家孩子,反正熊孩子最终祸害的是自己的爹妈……然后就释然了,虽然有点怂,但好过跟熊孩子父母发生冲突,看孩子的状态就知道那样做结果一定更糟。
恰好最近看了李玫瑾老师的家庭教育讲座,发现我认怂的想法跟她的观点居然高度相似,两个多小时的视频看下来,总结就是:家庭教育是个体心理形成的基础,孩子教育的成果直接关系到父母整个家庭的后半生生活。李老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她说,如果家庭教育到位,很多案件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有朋友去亲戚家做客回来后说,一整天,他们家三十几岁的儿子一直都没露面,在房间里打游戏,亲戚夫妻俩一个教师一个公务员,收入不错,儿子大学送出国读的,回国后说找不到工作,就在家里啃老,每天连房门都几乎不出,只沉迷于游戏世界,不工作、不见朋友、不谈恋爱,父母虽然很发愁,但一点办法也没有……现在想来,这大概就是小时候父母宠爱过度的后果吧。
之前听一个教育专家说,孩子是我们的作品,作品的好与不好都由父母决定,同时父母也要承受这个作品带来的好坏结果,所以,虽然做父母不需要考证就能上岗,但风险极大,一切后果自己承担,如果想明白这个问题,你还敢不认真对待你的角色吗?
李玫瑾老师的讲座,简单记录如下,虽然不全面,权当自我提醒吧:
一、对孩子成长的认识
1孩子的行为发展是不可逆的,而且并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是长期渐进的结果,一旦形成就很难改。
2 人的心里问题是滞后反应,就是说,造成某个时间发生或者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可能是很久之前。
3 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与父母发生矛盾,需要调整的是父母。
4 人性教育应该重于智力教育。这些年在中国著名高校都发生了校园投毒,这些作案者都是高智商的大学生,可是却缺乏最重要的人性教育。
5 父母要在情感教育方面下功夫,多沟通交流,多陪伴。
6 教育中的重点不是孩子的能力问题,而是性格教育。
能力很多时候有先天因素,而语言、性格的完全是后天形成的,性格比能力更重要,父母的陪伴比赚钱更重要。
7 对孩子宠爱的结果是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变得自私和肆意妄为,我们给孩子什么,孩子将来就会回报你什么,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
8 在孩子十二三岁时,父母就可以跟孩子讨论“做什么事情你比较快乐”这类话题,给他多一些建议,帮助孩子找到自我的价值。
二、在对孩子的性格培养
1 三岁之前父母必须亲自带孩子,跟孩子建立亲情的连接。
2 三岁之后要开始对孩子说不,当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一定要及时纠正,让他们知道对错。
3 四岁上下建立自我控制
a 延迟满足。孩子有些需求不一定要马上满足,而是讲明道理,给他们一些等待的时间再获得。
b 抵制诱惑。著名的棉花糖的故事,父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条件,给孩子一些训练,培养他们克制,权衡的思维。
有个案例印象很深,有个非常聪明的抢劫犯,抢了20万,警察几次抓捕都被他逃脱,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周全”,几年后终于被捕,李玫瑾老师跟他谈话,问他:你知道思维有几种方式吗?答不出,李老师说,有两种:一种是空间思维,包括前后左右上下,另一种是时间思维,就是把时间拉长的纵向思维。虽然你一次抢了20万看起来很多,逃了5年,在监狱还得待十数年,以你的聪明,这些年你能赚的肯定不止20万,所以你只看到眼前的20万,没有在时间维度里去思考这样做值不值得。周全点了点头,他在审判最后说了一句话: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犯罪,相信他真的后悔了。
4 分享。
5 让孩子学会坚强,练就意志。让孩子从小就有体育运动的习惯,跑步、游泳都是不错的锻炼方式,锻炼的目的是强化的体质和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