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宋时,词人柳永的作品妇孺皆知,达到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程度,至今,我们还会在教科书中吟诵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小说成为一种文学体裁之后,小说能达到同样影响力的,在中国文学史上,除了金庸,大概没有其他人能做到。
金庸的小说最早在中国大陆的成书出版是在1984年,金庸小说迅速风靡甚至未及他的书出版,很多杂志当时连载他的小说,很多人彻夜不眠读金庸。
旅美学者王笛近期在《南方都市报》发文回忆了当年阅读金庸的盛况:“记不得具体是哪一年了,他的《射雕英雄传》在某杂志连载,该杂志只有学生俱乐部有,每天借的人众多,如果不是开门前去排队,休想借到。所幸的是,一个同学在俱乐部服务,便“滥用职权”,晚上俱乐部关门时,把杂志带回来。一次带一本,同寝室便开始车轮战术,大家预先商量好阅读顺序,一个传一个。那时是11点关灯(其实是寝室断电),就到路灯下读。读完了,回来把下一个同学摇醒,就像接力一样,这样传下去读,到早晨便差不多转了一圈。就这样,记不得熬了多少个夜晚,陆续看完了这部引人入胜的小说。”
2
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在内地热播,使得金庸成为内地老百姓熟知的人物。
但是,与《射雕英雄传》等金庸剧热播不相匹配的,就是当时社会对其武侠小说的评价。当时的《新闻联播》曾特别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痛陈武侠小说的危害。当时,武侠小说还被很多人认为是毒草,对青少年成长不利。比如凡是遇到青少年早恋、斗殴等报道,武侠小说往往成了替罪羊。
1995年,由北师大博士王一川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中,金庸位列20世纪文学家排行榜第四位,仅次于鲁迅、沈从文、巴金,高于老舍、茅盾等名垂文学史的大家。当时的人们还习惯于把金庸与琼瑶、邓丽君并列为俗文化的代表,所以此排名一出,立即引起了学界和民间的巨大争议。
但是,在金庸武侠小说文学价值这场争论中,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几位教授旗帜鲜明地支持金庸。1994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授予金庸名誉教授。严家炎教授称:“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的神圣殿堂,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
钱理群教授高度评价了金庸武侠小说:“正是因为有了金庸,有了他所创造的现代通俗小说的经典作品,有了他的作品的巨大影响,才使得今天有可能来讨论通俗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而对金庸的为人,陈平原教授如是说:“不只是具体的学识,甚至包括气质、教养与趣味,金庸都比许多新文学家显得更像传统中国的‘读书人’。”
经过中国最权威的文学专业教授们的评价,即使不喜欢武侠小说的民众,也逐渐认识到金庸的危害并没有想象的大。经过反复的争论,主流社会也逐渐认可了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接着,中央电视台投拍《笑傲江湖》,可以作为主流社会认可的一个标志。1999年,金庸以一块钱的象征价格将《笑傲江湖》的版权卖给了中央电视台。这部剧也拉开了一系列央视版金庸武侠电视剧的序幕。
1999年,浙江大学聘请金庸担任人文学院院长、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2004年11月,小说《天龙八部》中的选段入选了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正式以文学家的身份被介绍给中学生。
至此,金庸的小说得到了全方位的肯定。
3
金庸写武侠小说,也只是个机缘,开始并非他的理想,他也仅仅只是一个武侠小说迷。
1955年2月,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草莽龙蛇传》快连载完了,但他还没有想好下一部写什么。《新晚报》总编辑罗孚便只好找文才俱佳的查良镛:“梁羽生顾不上了,只有你了。”
但开始查良镛并没有答应:“别说写武侠小说,我连小说都没写过。”于是,罗孚和梁羽生一同劝说道:“相信你一定可以的。”查良镛只好最终答应了。可是写什么好呢?那晚,查良镛躺失眠了。
想着想着,突然他想起了小时候父亲讲的一个传说。“传说那年,宫中熹妃生了一个女孩,因为担心女孩难讨皇上雍正的欢心。便使出了偷梁换柱的妙计,用海宁陈家的男婴替换了自己生的女婴。这个男婴,便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于是,查良镛便想把这个传说变成武侠小说。
1955年2月8日,《新晚报》推出了《书剑恩仇录》。查良镛也自己的名字最后一字分为两半,从此署名“金庸”。但是,推出两周后,也很少见人议论,反响平平。“我很是失落。”金庸说。可没想到一月之后,随着情节和故事的展开,《书剑恩仇录》开始爆红。每天,金庸都会收到大量读者来信。最终,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一炮走红。名声一响,很多报社便找上门来,纷纷高薪邀请金庸撰写武侠小说。从此,金庸便一发不可收拾,一部一部武侠巨著相继问世。
从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至1972年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金庸前后完成了15部小说。
4
在金庸生笔下,爱恨情仇都自然地蕴藏在家国情怀中,他用冲突激烈的戏剧化的手法,再现了古代侠客佳人之间荡气回肠的故事,让人在悄无声息中,了解到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的中华文化美德。同时,相比传统的呆板说教式爱国主义教育,金庸的小说寓教于乐,小说中塑造的英雄豪杰,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样本。
每一个少年在步入青春的时候,大概都会和武侠做伴,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成人礼。它也是爸爸们给儿子、女儿们的第一堂青春古典文学课。金庸先生的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半白话文的写作,不会让孩子们觉得晦涩难懂,反而能一目十行地了解下去,随着情节的发展越读越有趣,是文学性和趣味性俱佳的佳作。
可以说,金庸的小说亦雅亦俗,老少皆宜,这是为何能被全方位接受的原因。
著名作家王蒙高度评价了金庸的作品:“至少我认为前一百年后一百年中,写武侠的人很难超越金庸。 ”
金庸生前在医院说出自己的遗愿,“希望我死后一百年,两百年后,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
笔者相信何止一百年,就是一千年之后,仍然也会有人读金庸先生的小说,就像千年之后的唐诗宋词一样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