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让我走进了苏东坡的世界。
只言片语无法尽显他的魅力。他不拘一格、耿直率真吸引到我,他洒脱、放荡不羁吸引到我,他智慧、爱民如子吸引到我,困境中硬是活出了潇洒、奔波中更是诗情大发,骨子里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所以朋友爱他敬他……
一个人的魅力不单单体现在他得意之时,而是要看失意之时,他是否还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苏东坡一生中,可谓并不顺畅,而他的前后半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属“乌台诗案”,可以说点了死穴后的劫后余生。
这要从苏东坡的嫉恶如仇的性格说起,这样的经历,对苏轼而言可谓“如蝇在食,吐之乃已”,可当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一百次后,难免会惹麻烦上身。那一年,他刚调任湖州,按照惯例需要上奏谢恩奏章,一般来说,人家不过感念皇恩,叙述过去当政者的政绩了得。苏东坡这一奏不要紧,直接批判当权者。而按照当时北宋的规定,朝廷公报是要固定按期出版的,公报可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报纸。苏东坡所写的文字,便是想公然让那些“新进”成了读者心目中的笑柄。
就这样,苏东坡摊上事儿了,摊上的事儿还不小。当权者中的一个李定,曾为了仕途,隐瞒母丧,司马光骂过他禽兽不如,现在担任了检察官,还有一个舒亶。可以说两人完全想置苏东坡于死地。故意在苏东坡过去所作的诗中鸡蛋里挑骨头,诽谤他不忠于君,力求判苏死刑。并安排朝廷得力官吏去缉拿苏轼。
接下来,苏东坡平时圈的粉可是为他拼尽了全力。
先说说他的好友王诜,此人是皇亲国戚,听到这一消息后,快马加鞭通知到苏轼的弟弟子由。子由又派人与朝廷派出的官吏展开了时间争夺,最后提前通知到了苏轼。
当百姓听闻太守被捕的消息后,大家纷纷出门前来相送,老百姓都泪如雨下。可见苏东坡是百姓心目中的大明星。
苏东坡被关进御史台后,连狱卒都对他照顾有加,并且对他十分恭敬,每晚给他热水洗澡。在狱中还发生了一个乌龙事件,后来也多亏狱卒将材料转交上级才让皇帝多了为苏轼开脱的理由。
话说,苏轼进入牢狱后,每天都是儿子苏迈来看望父亲。父子俩还特意约定好,如果外边一切太平就送菜与肉,如果出现不测,就送鱼。有一天,儿子去借钱,让一个朋友来看望父亲,但是两人没有提前对好暗语,这位朋友当天为苏轼送来了熏鱼。苏轼大惊,以为事态恶化,于是和狱卒商量,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措辞极为悲惨,表示愿世世代代为手足,同时还表示以前皇恩浩荡,蒙受已多,无法感激图报,实在惭愧。子由看后,伏案而泣,狱卒随后把诗携走,并上交了上级,当皇帝看后,感动万分,这也是后来对苏东坡从轻处罚的缘故。
再说说仁宗的皇后,她向来支持苏轼,在死前曾留下遗言,力保苏东坡,如果皇帝冤枉好人,老天爷是不容的。
苏轼的恩师、朋友们也在此时纷纷力挺苏东坡,一方面要与小人周旋,另一方面要设法营救苏东坡。
再说说神宗皇帝,其实在他心里,苏东坡是有一席之地的,否则在御史台派出官吏去缉拿苏东坡之时,要求苏东坡途中必须关入监牢过夜,神宗是绝对不许的,可见皇帝是爱东坡的。再说说皇帝其实也在寻找帮助东坡除疑的证据,所以他派太监进入监狱,观察东坡的举动,发现东坡半夜鼾声如雷时,便断定东坡问心无愧。
可以说,乌台诗案,对于苏东坡而言是不幸的,毕竟这差点将他送于黄泉。但同时,苏东坡又是幸运的,在这样万难的境地,又是有多少爱他的人为他挺身而出,为他义不容辞,为他赴汤蹈火……
也许,这些爱东坡的人啊,在心里都认准了他灵魂深处的正直与脱俗以及他骨子里的执着与担当……
当然,也许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不舍,因为他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