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链接
二、思维导图
三、拆解感悟
A.内容拆解
题目——三观笃定,人生轻松前行
三观重在一个字:“观”,受自己生存的世界影响才生长出来
金句:要有世界观,首先要去观世界
①三种世界观——世界的运行规律和基本法则
自然法则:弱肉强食
族群法则:合作共赢
普世法则:契约包容
重点内容——族群法则,法律道德是工具
人性=生存+繁衍,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道德——引导谴责
道德底线=法律——约束惩戒
②人生观——怎么看待自己的一生
思考:
why——为什么而活?
how——打算怎么活?如何度过一生才值得?
who——我是谁?
what——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③价值观——当人生观遇上世界观,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跟别人协作,你的行为标准就是价值观
金句:人生是一种商业模式,你用价值观去跟世界交换。
有的人用它换回全世界,有的人却一无所获
结论——理解三观向内求、观情绪,你会越来越包容,可能会悲悯。
小结:
世界观——世界的运行规律
人生观——决定我这辈子怎么活
价值观——当人生观和世界观碰撞,我打算这么活,可却又遇到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那么就产生“什么事我能干”,“什么事我不能干”,“什么事我应该干”,这些事叫做价值观
B.结构拆解
这是一篇典型的用金字塔结构写的观点文,以SCQA开头,把A作为全文主题展开深度论述,符合“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的原则。
全文结构——总分总,首尾呼应,承上启下过渡严密,按照重要性程度层层递进演绎推理,归纳总结观点精华,符合三段论的典型特征,以下是详细分析:
1.大标题表达全文核心观点——情绪里面藏着世界观,简明扼要引发思考,因为观点独特
2.开头引人——交代看视频引发“悲悯”情绪,开门见山交代它与三观的关系是个大话题,埋下伏笔、提示读者往下看
3.故事导入——现代版的“农夫与蛇”:SCQA
S——视频内容简介:小伙热心帮忙遭老人讹诈,最后交警调取录像才真相大白
C——产生“愤怒”情绪的底层原因是世界观不同,才会引发冲突
提出3个问题并分析原因,引起下文:
①农民看世界是自然法则
②你看世界是族群法则
原因——每个人看世界的方式,受生存环境影响,形成世界观不同
③连续假设追问再回答:
如果读者是小伙,产生愤怒情绪很正常,背后是假设双方世界观一样;
而悲悯情绪的背后是假设世界观不一样,还能理解彼此之间的不同——呼应开头
归纳总结: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世界观生存,有的人可怜是因为过早形成的世界观过于狭小,走不出来
Q——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A——要有世界观,首先要去观世界(全文主题,开启全文重点)
设问开头——世界的样子没有标准答案
故事引入——刘润在美国购物结账“找零钱”的经历
演绎推理:引出契约精神,呼应下文——减法交易和加法交易的背后是两种思维方式对应的两个世界观
分析三观
①正面论证三种世界观
自然法则——设问+观点,资源匮乏是原因
族群法则——举例+正反对比,商业社会协作体系是原因
普世法则——举例+观点,从契约精神走向包容(不劝别人因为世界观不同,这是最高境界)
②反面论证:当族群法则遇到自然法则时,用道德和法律引导约束
演绎推理(下定义+举例):人性——道德(反人性)——法律
③结论——更大成功需要从自然法则走向族群法则,最后走向普世法则
结尾归纳总结——先有世界观、人生观才会有价值观,先理解三观后内观情绪
三观围绕“我怎么想”,关键在于“观”,成为长在自己身上,自动和世界打交道的工具——呼应上文
辩证法:人的三观可以塑造、改变和刷新。
C.思考拆解
拆解完刘润老师的这篇文章后,我想起网上看过的一个类似段子:
如果在路上遇到一个摔倒的老奶奶,扶不扶?
如果扶过一次后,被讹;
第二次遇到老奶奶摔倒,扶不扶?
如果又扶了,还是被讹了,第三次又如何?
如果遇到十次,又该如何呢?
罗永浩老师对此有个精彩的回答:
扶是我做人的法则决定的,与老奶奶无关,与被讹钱也无关。
今天我把这两个高人的观点联系起来思考——果然有什么样的三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三观里藏着一个人的未来!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三观决定他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追求!
三观是什么?
简单说,三观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怎么想、怎么看自己、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如果我们能回答这三个问题,大致三观就有了答案:
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
人这辈子应该怎么活?
人这辈子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刘润老师说:世界观决定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1、世界观
著名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段广为流传的励志名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书中一段话——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是一种世界观。
当岳飞“怒发冲冠”写下《满江红》,当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夏明翰就义前写下“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时……
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民族大义情怀,舍身救国,壮怀激烈!
这也是一种世界观。
用范仲淹的话来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用孟子的话来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我的话来总结:我们在了解这个世界,也是在重新认识自己!
无数先人留下了他们对三观的思考,世界的运行法则是有规律的,可我们每个人的生存轨迹是有限的,怎么“观”世界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
就像刘润老师分析的那样,老奶奶的世界观可能很狭小,受生存所迫决定了她的世界观是自然法则的“弱肉强食”,所以她才会一次次摔倒讹钱、无理取闹;
在罗永浩老师看来,扶不扶是他的世界观决定的:
从族群法则走向普世法则,不受对象是谁这个前提的约束。
我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理解世界的运行法则也是不一样的!
我去了解世界,去围观别人的世界观,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自己”,去认识我这个个体身处何种位置,能够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比如我扶老奶奶时,心里是愤怒的,那就是把自己置于和她一样的世界观;
显然这不是我想要的!
更好的选择是我扶老奶奶时,心里是悲悯的,因为我包容她的世界观与我不同,而我可以看到普世法则下的世界观,接受她视野狭小的世界观。
2、人生观
董宇辉曾经回忆过,他说每当自己回家,妈妈都会对他说:
“儿啊,我只想让你成为一个快乐的‘傻子’。”
董宇辉听到这句话,每次特别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要去做一个快乐的“傻子”?
看他满心疑惑,妈妈只说了句:“你别失眠,好好吃饭,颈椎不疼。妈就想让你成为一个快乐的‘傻子’。”
直到多年后,他才真正读懂了妈妈当年对他深沉的爱。
相比世俗定义中的成功,在妈妈的眼里,他能健康、快乐,活得轻松自在,比什么都重要。
妈妈当年对他的期许,也成就了他长大后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多次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支柱。
我读到这个故事时,恍然大悟的是所谓的人生观,不就是一种人生态度吗?
就像董宇辉妈妈希望他快乐简单、健康幸福就好,妈妈对董宇辉的期待也变成他人生观中的“烙印”,成就了他的一生。
周国平在《人生哲思录》说: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
我的人生观很简单:热爱生活,活出自我!
自从我明确人生观后,再也不纠结于人生三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在不同的人生时期,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终我一生,或许都找不到理想答案。
那又何妨呢?
它并不妨碍我度过积极而丰盈的一生。
不管是怎样的风雨人生,我始终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借用电影《教父》的一段话概括:
第一步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步全力照顾好家人,第三步尽可能帮助善良的人。
能做到这三条的人,已经难能可贵。
刘润老师说:“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来评价你的人生观,因为这一生只属于你自己!”
想清楚了人生观,过好自己的人生,足矣!
3、价值观
刘润老师告诉我:“如果有一天,在某个年龄,你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想明白了,你的心理状态是特别轻松的!”
在这样的笃定状态下,我的价值观也会像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样: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形成属于我个人的行为准则。
我可以判断“什么是我能做的,什么是我应该做的,什么是我不能做的”;
我可以选择“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什么是最珍贵的”;
我可以定义“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要坚持的,什么是要放弃的”……
正确的价值观就像给自己内心建立一个价值的坐标轴,凡是对的东西就会去坚持,不再轻易受外界影响!
正确的价值观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让我笃定地看待金钱、名利、得失!
比如我想到《论语》上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比如我想到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如果我认为这些话都是对的,那么当我遇到“老奶奶摔倒扶不扶”的事儿时,就不会犹豫,遵循内心的价值观行事即可。
“三观”如何修?
我们说完了“三观”的大话题,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当下的我们该如何修好自己的“三观”呢?
周岭老师在其所著《认知驱动》一书中提供了一种参考答案:
“利他是最好的人生”,也是三观的最佳落脚点!
所谓利他,就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1、NLP模型
NLP逻辑层次模型可以作为衡量成长等级的标尺,它与“三观”相吻合!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拆解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它一共分为六个层次,我把它简单的划分为下三层和上三层。
下三层包括:环境、行为和能力,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
上三层包括: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是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
也就是说,环境、行为和能力的好坏变化,我们都可以采取措施加以改变;
而从信念和价值观开始,就是一个人从被动跟从命运到主动掌握命运的分界线,搞清楚“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的源头就在我们的价值观。
而自我意识就是从自己的身份开始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这和我们的人生观密切相关。
使命是一个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受我们的世界观影响是创造价值、有一颗利他之心,还是自私自利、凡事只考虑利己之行,决定了我们人生的不同高度!
2、信念力量
从人生使命这个思考的起点出发,就要想清楚“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定位。
在《认知驱动》和《认知觉醒》青少版两本书里有两个典型案例——
第一个来自于“剽悍一只猫”(昵称“猫叔”),他经常对自己说一句话:你是个干大事的人!
第二个来自于张桂梅老师,她经常要求同学们在操场上列队高喊:
“我是女高人,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是女高人,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非草芥,我让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就像“猫叔”说的,一个干大事的人是不会与“偷懒”“恐惧”“自卑”“浮躁”为伍的。
而华坪女高的同学们在这样的身份建设下,自然也不会与甘于平庸为伍,而是以乐于奉献为先,她们发奋读书也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信念说来很简单: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积极态度。
就拿阅读来说,大部分人会盯着结果看:我能获得什么?
很少有人会从“身份”这个层次思考:通过阅读,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像猫叔,他不断强化“我是个干大事的人”这个信念,自然就成为一个“以书为伴、追求新知、乐于探索”的人。
对他而言,阅读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自己不做就会难受的事。
这个时候,哪里还需要约束自己、强迫自己呢?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说:“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
换而言之,在我们的大脑潜意识深处,对于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有个“默认设置”的身份存在的。
不管何时,只要我们主动去建设我们的信念、在潜意识里种下自己想要的身份,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巨大推力。
3、美好作品
做好身份建设后,我们再回到使命的话题:
利他首先要改变自己、创造价值,通过自身的能力或价值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
怎么做呢?
用周岭老师的话来说: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创造并复制自己作品的机会。
最简单的就是只要敲击键盘写文章,打开手机拍视频,谁都可以发布自己的作品。
一个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追求的人,会倾心打磨作品,主动向外输出价值。
哪怕开始做不好,但只要自己有“美好作品”的意识,就能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对外发表获取反馈。
比如写作,我们想打造“美好作品”,就必须想办法生产有长久价值的文章,创造对自己和他人长久有用的思考,摒弃一切上具备长久价值的内容。
周岭老师写作有个标准:这篇文章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再看还有价值吗?如果没有,那就没必要写了。
他说自己写作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个人的名气和收益,而是为了改变自己并影响他人。
为此,他愿意写上一辈子。
我被这句话深深打动了,也理解了美好作品应有的样子:
通过创作,持续给他人创造价值、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因为国内流程管理专家金国华说:“只要这件事情是有好处的,对别人、对自己有价值,有贡献和产出,你就坚持。人生所有的付出和经历,都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给你回报。”
从此,我把“美好作品”深耕于大脑潜意识深处。
最后的话
渐冻症患者蔡磊在其所写《相信》一书中记录了他生病后的一个小故事:
住院期间,他和病友看到病房楼下有个流浪汉,羡慕不已,说愿意用任何代价和流浪汉交换健康的身体!
可流浪汉根本没有这样的觉悟,他的字典里只有两个字:活着!
我们能说二者之间孰是孰非?
每个人的三观都是他当下所能做的最好选择,像刘润老师所说的那样,拥有一颗悲悯之心,理解、接纳别人的不同,如是就是世界最好的样子,也会是你未来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