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金珠
去黎里游玩,是去年就有的想法,一直未能成行。最近追了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更有了去黎里兜一圈的执念,因为这部今年爆红的电视剧就是根据黎里作家金澄宇的小说改编的,很想去品尝一下剧中宝总、汪小姐们口中的排骨年糕、油墩子。
有人说,最近黎里红得很,游客多,买油墩子都要排队的。趁着周日的空闲时光,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开上高架再转高速,车外是一派春色,四十多分钟的行程,我和先生来到了黎里。
走出停车场,拐个弯,就看到矗立在大街上的牌坊,黑瓦飞檐、白色大理石柱子,正中“黎里”两个金色大字,沿着宽阔的商业大街,就来到了老街,先到绘着古镇地图的打卡地拍照留念。沿着南街往东而行,一路上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漫步在观赏。首先就看到那一个个黄灿灿的“油凳子”摆在长方形的托盘里,油锅里热气腾腾炸着刚下锅的,老板一边忙碌着,一边招呼着客人,买一个两人分着吃,哈哈,香糯甜的的口味符合我们这些当地人的味蕾。
今天气温适宜,阳光并不强烈,在微微的春光里,走在青石街道上,两旁酒肆商铺,屋檐相连,里巷幽幽,弄堂深深,虽然江南古镇都有这些类似的风貌,但这里的房屋、街道、弄堂,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韵味。有人说,黎里没有很浓的商业气息,确实,一路走来,游客并不多,没有拥堵逼仄的感觉,却也并不让人感到冷清,这样的闲散,让我心生欢喜。
街上房屋大多是明清建筑群,那斑驳灰白的老墙,那一排排暗沉的木栅门窗,那一爿爿飞檐黑瓦的女儿墙,处处有时光流逝的痕迹,有一种独特的沧桑感。每走入一处建筑,发现都是三四进的深宅大院,砖雕门楼、花缸鱼池、修竹幽径,可见这里大户人家之多。每隔不远,就有一条长弄,这些别具特色的弄堂是古镇的脊梁。一路走去,九如里、中王家弄,还是周赐福弄、新蒯家弄、庙桥弄,据说这里有115条弄堂,其中90条是暗弄,寓意财不外露。弄堂的台阶必须越来越高,不仅象征着步步高,同时也能起到泄水的作用。这些弄堂曾是千千万万黎里人成长的地方,狭小幽暗的弄堂过道里,似乎能听到孩子们的追逐嬉戏声,三五位阿婆的闲聊声,劈里啪啦的炒菜声……
黎里的市河并不开阔,大约有二十来米的宽度,造型各异的石拱桥连接着两岸傍水而筑的民宅,两岸驳岸上一个连着一个的石条砌成的河滩,像天使的双翼在水中抖动着。散墨般连绵的烟雨长廊,栽着各色花草的两岸,不时穿梭着的小木船,船与桥,人与景,全都倒映在水中,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随着流水的潺潺声,欸乃的摇橹声,游客的嬉笑声,流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路过柳亚子纪念馆,一座古色香的深宅大院,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建筑,我俩好好地参观了一下。柳亚子是南社的创始人,也是中山先生的追随者,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在陈列馆里了解他的生平,欣赏了他的诗作。在楼上的展览室里,看到了他的家族历史和家庭成员,他三个子女的名字给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柳无忌、柳无非,柳无垢,看来文化名人给子女取名就出手不凡,这样的家学渊源,无怪乎子女个个是社会精英。
立于沿湖的长廊下,望着市河两岸飘拂着的如烟幕般的缕缕柳丝,春风吹来,那叶子摩挲里,隐隐传来的,似越剧那缠绵悱恻余音不绝的唱腔,似昆剧千回百转撩人心弦的咏叹,似评弹艺人手中的琵琶,弦索叮咚,清越动人。
一路上,看到了黎里人手工制作的精美竹器,欣赏了徐悲鸿的绘画,找到了四面环水的昭烈观。穿着各色旗袍忙着拍美照的大妈们,成了古镇绚丽的一景,卖油凳子老板兴趣盎然地给游客介绍着油凳子的来历,垂钓者专注耵着水面,忘了辰光,白色的猫咪慵懒的躺在街上,无视着游客的好奇…………慢慢走,细细品,恍若时光穿越,前尘前世自己就是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少女,走在幽深幽深的小巷,在四月邂逅一场江南的花事,做一个旖旎的梦。
生于江南水乡的人,心里藏着一个古镇的梦,清闲于时光,安稳于日常,梦里有一个“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那么,来黎里走一圈,你的心必定能沉静下来,摒弃浮躁和喧哗,体验一回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慢生活。
“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花津。”你来与不来,我都在这里,黎里坐在千年的时光里,不悲也不喜,不忧也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