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觉得这是一部热血奋斗史,如今看来,却不免有些落寞悲凉。
韩非和李斯绝对是一对好基友。
识于微,交以诚,固长久。求学时,秉烛夜谈而推心置腹,别离后,不通有无却肝胆相照,无奈一语成谶,“千般相见好,相逢在沙场”。
要不怎么说雪中送炭是最高明的投资。
他们相交的一生,地位终究不对等,但人格却始终平等。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韩非给了李斯他想要的全部尊严,而后李斯便回报了他一生的热情。
为救郑国,李斯不惜赌上自己的政治生命,是为韩非。入韩求书,几经力荐,冀其见用于秦王,至少在李斯看来,是为韩非。韩非下狱,多方奔走,剑走偏锋,虽无力回天,其诚可表。李斯说,“不遇李斯,韩非不失为韩非,不遇韩非,李斯不得为李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于韩非而言,交友如斯,也算是一种福报吧。
李斯的一生,是大器晚成的一生。
受仓鼠和老鼠的刺激,他决然辞去轻松稳定的小公务员职务,入齐求学于荀子,研习帝王之术,四年又三年。他像海绵一样,拼命聚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坚强斗志,磨砺意志,终成良材。
七年的积淀,让他在今后的仕途上力战嫪毐,勇斗吕不韦,从客卿到廷尉到相国,从一介布衣到万人之上。晓古通今,巧舌如簧,躲过明枪暗箭,危难中力挽狂澜,与嬴政亦君亦臣,亦师亦友,摆脱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桎梏,稳居大秦政坛男二号宝座。
一失足成千古恨。
他精明的一生,位极人臣,却没能逃过盛极必衰的轮回。
他这一生,败于沙丘之变。于他而言,就是变节,背叛了忠心辅佐一生的秦王,背叛了良知。看似没能经得住赵高的诱惑,实际上是没能对抗得了内心的贪恋,贪权势,恋富贵。他拥有得越多,便计较得越深,最后酿成滔天大祸。
或许,在当时的李斯看来,胡亥比扶苏更适合二世的宝座,自己亦是在秉承嬴政的遗愿,他用自己的思量为嬴政做出了更好的选择。
是非黑白,他自己定义不了,或许只有等到临死前的幡然醒悟,或许还得等到死后的盖棺定论,他顾不了那么许多。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命运的威严在于他的深不可测。置身其中,可以选择听天由命,也可以选择逆天而行。至于结果,没做过怎么会知道?
从当年的辞职求学到后来的权倾朝野,他从未犹疑,被腰斩前夕,却发出了“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感叹,他是不是后悔了?
如果说他的一生都只是上蔡小吏,说不定可以在天伦之乐中含笑九泉,当然,也有可能成为战火纷飞中的炮灰,谁知道呢?
如果说他在沙丘之变中能再坚定一点,纵使扶苏尚儒,他可会被腰斩,夷三族?谁知道呢?
明天会是怎样的明天,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