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得到App上线以来连续推出了多档专栏和大师课,现在仅订阅专栏就有33个之多。加之罗胖这个“大忽悠”,内容营销做得好,使得众多小伙伴如你我一样,都想将其“收入麾下”。
这样的精品内容定价199元确实很便宜,33个专栏即使全部订阅也就6000元多点,你随随便便参加个线下的培训也剩不了几个零钱甚至还不够,可以说是性价比满满。
热衷学习的你一定会发现,时间总是捉襟见肘,订阅的专栏每篇花5分钟学习,每天也得花上很长一段时间,更何况还得停下来思考琢磨。
我在得到APP订阅了5个专栏有《李翔商业内参》,《财富自由之路》,《前哨王煜全》,《科学思维课》,《伯凡日知录》,《王硕大学问》和《北大经济学》等14个专栏,每天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明显感觉时间不够,有时为了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甚至放弃了学习的质量,一股脑儿的往脑子里灌。
那么对知识充满好奇如你我之人,该如何选择“得到”付费专栏呢?
1.看生产知识的老师能够投入多大的精力在上面。
从精力投入的多少,可以看得出专栏老师对内容生产这件事是否足够尊重,这决定了内容的质量。我必须承认每个老师对专栏生产这事儿足够的尊重,但做到“All in”的恐怕就不多了。比如《王烁大学问》虽然每篇的内容质量还不错,但给我的感觉就是把自己学习的课程笔记分享给大家,这种顺带着完成的事儿,没有音频版,多少给学习带来一些不便之处。因此,在我的得到APP里已经冬眠已久。
反观隔壁的《刘润五分钟商学院》,同样是要经营企业消耗大量时间的人,对待专栏的态度就更令人心生尊重。把每个节目浓缩到五分钟,逐字稿一删再删精炼极致,再到用最专业的录音设备亲自进行收音,这种敬业精神便值回票价了,至于内容简直就是额外赠送。
2.知识是否系统化?
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在正式推出之前,便列出了知识列表,读者在选择前便得出了明确的预期一一通过一年的专栏学习能够收获哪些。而这之后才有其他专栏的相继优化,生成知识目录,每篇内容精选出一句话,来调动你的知识记忆,方便读者引索查阅复习。
系统化的知识存在内在链接,更容易串联起来帮助记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3.专栏内容是否是你的刚需?
订阅《前哨王煜全》是因为听过他在混沌研习社的课程,知道老师对全球前沿科技的了解深入全面,高屋建瓴,而我当时在买卖股票做投资时刚好遇到这方面的困惑,不知道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如何,于是果断订阅。到现在,它给我带来的收益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数字货币上的收益翻了诸多倍。
再比如,处于养儿育女阶段的爸爸妈妈可以订阅魏博士的专栏,学来的知识可以马上在孩子上实践,好的教育方式带来的收益远大于专栏的付费费用。
那么有了选择的标准,如何更好更高效地学习各个专栏内容呢?
1.建立关联,坚持思考与留言。
细心的同学一定会注意到几乎每个专栏在每日内容的结尾都会设置一道思考题,来鼓励读者对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并留言。
李叫兽(新任百度副总裁)在谈及他的学习方法论时,便提出了利用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建立关键性,来强化新知识的吸收记忆。一般遇到一个新的概念和知识点,他会刻意地在自己的知识库里寻找三到五个案例予以佐证,以此来强化新知。
罗振宇也曾经分享过他的一个读书心法,他说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会强迫自己写一句话,感想也好,问题也罢,为的是停下来思考与文章产生进一步的联系。
这是个耗时间和意志力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会牺牲掉一部分效率。
不过,这样的学习方法显然更有效。
2.定期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斯浩克研究人类大脑对事物的记忆是周期性衰减的,我们需要对接触过的新知识在30分钟、12小时、1天、2天、5天、8天、14天,这些关键时间予以复习,当然通过建立关键性的强化练习,对知识已经建立了强认识,我们只需在一周和一个月后进行复习就够了。
或者随时利用碎片时间,对照知识列表,把遗忘的内容捡回来。
3.对内容进行转述
把你所学的知识,用复述的方式讲给对方听,讲完后你会发现哪里自己掌握的还不够好,哪里讲的还不够清楚,再回去有针对性的强化你的薄弱环节。
4.实践
将所学的知识点试着用到工作或生活当中,然后复盘总结,再去做优化你的行为,渐入佳境。将知识内化到你的潜意识,就如足球运动员拔脚怒射时,不会计算射门角度、力度、正脚背还是侧脚背一样,这一切都是长时间实践训练的结果。
求知的路上,伴随着很多坑,能够及时意识到,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学习是件幸事,否则,浪费的不仅是钱,更可怕的是浪费了对每个人来说最宝贵的东西一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