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8 星期二 北京
脚继续疼,是那种不时就会提醒你的钻心的疼,吃了药会缓解一些,可是不能碰,更不敢想。想它就会注意力集中到了那个点,疼痛感会因此放大。碰就更难过了,眼睛都要睁不开了,放下书睡觉,一伸腿,被子碰到伤处,疼的尖锐感把困意赶走了。虽然累但睡不着。晚上吃饭时朋友说我一脸疲惫,睡眠不好人怎么会精神呢?我这个脚病,真是倒霉催的。哎,天生就是受苦受累的命,一天里舒服一些的时间就是做事、读书进入状态后,可以暂时忘记一会儿脚疼。
审看《味道的传承—影响中国菜的那些人》大董篇,感谢采写者王硕,感谢大董师傅的讲述,感谢大董团队的支持配合,感谢包着老师忙前忙后的联系安排,这篇文稿是我目前看到的写大董最好的一篇。
姝岑写完兰明路篇之后,要我为兰明路这篇写个序言。这套书我写了序言,也请徐小平老师写了序言,再为兰明路单写序言觉得有些突兀,但是我还是很愿意为兰明路写点什么的,和编辑老师商量后,决定把我写的作为跋放到书后,这样整套书的风格就相对统一了。今天把“跋”贴上来,权当作日记了。
人生要吃兰明路
在绵阳兰庭十三厨和兰明路一起吃饭,徒弟做了一个鲜椒鳝鱼,兰明路说,这是川菜传统之外的新味型:鲜椒味。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师父史正良先生的传授,兰明路对川菜味型做了重新梳理,他认为川菜大概只是二十三种味型,在这之外还有一些新创造出来的味型。只不过传统川菜没有那么辣那么麻。过去老菜谱中使用花椒数量都在十几二十粒,有麻香麻韵就可以了,现在做菜用花椒可以说是超过以往太多,虽然也是麻辣味道,但是很难把那些大麻大辣的归到哪个味型里,现在很多厨师大量使用辣椒花椒,给人造成了不麻不辣不是川菜的印象,这是他们功夫没有学到位,没有理解川菜“香”打头的道理。江湖菜流行以后,越来越多的厨师找不到川菜味型的根(标准)了,只往刚猛一路用力,麻辣当头,香已难寻,再不纠偏,就要找不到好吃的川菜了,人们识味辨味的能力也要被大麻大辣湮灭了。我理解兰明路的忧虑,可无力改变市场他人的口味喜好,只能全力支持他在川菜味道上的探索与坚持,假以时日,不求能改变市场,能为饮食文化留下一些味道传承的线索,已经是功莫大焉了。
兰明路拜史正良先生为师,是他从新加坡回来以后的事情了,在师父史正良先生教诲下,经过多年多年磨练,成为当今川菜厨师中的翘楚。兰明路当年新加坡的工作经历,在他对川菜的改良创新中有着重要作用。我甚至认为,兰明路入行学的不是川菜反而让他在川菜创新中少了一些禁锢、禁忌,多了几分自由发挥的空间,正巧又遇到了一位功底深厚,熟悉传统鼓励创新的师父,各种机缘巧合,成就了今天的兰明路。
从2012年年底认识他到现在有八年的时间了,绵阳去过很多次,在不同场合也遇到过很多次,吃过他的菜,记住他的人。在我眼里,他心地善良,待友真诚,天资聪颖,勤敏好学,功力深厚,锐意创新,是好厨师,更是好朋友。要想了解川菜的最高呈现,吃遍天下还是要去兰明路那里吃上几顿才能明白。
感谢姝岑的采访、撰写,作为兰明路的师妹,作为兰明路的师父史正良先生的女儿,作为一个爱吃爱做的川籍文字工作者,没有人比姝岑更适合写这本书了。她了解兰明路,也了解父亲史正良,生活成长的环境又让她耳濡目染的了解川菜川音川情,这本书梳理了兰明路成长的过程,明确提炼出师徒传承的脉络,以及兰明路对当代川菜的贡献,采写者功莫大焉。
谢谢姝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