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于语文课本中学习《五柳先生传》老师循循善诱,旨在让我们理解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不可取的读书方式,总结之下,意在让莘莘学子读书“必求甚解”。
此文多收录于小学课外阅读推荐读本之列,除引用原文外,还备有白话文对照和“成长智慧”,此成长智慧与儿时老师解析的一般无二。
今日重温《五柳先生传》方知读书不求甚解,乃是站在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之下。
“好读书,不求甚解”成了一个众人说教孩子的论断,可大多数人都只从字面上来论述不求甚解的非,而没有从时代脉络上来体验不求甚解的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虽在文中写到读书,不求甚解,但可以于其作品中品出其熟读儒家经典、涉猎道家典籍,史书读得更是不少。各类异书,更是信手拈来。不求甚解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多功夫。
况就两汉以来,训诂之风在学术界盛行,有些学者为显自己博学,有时几个字的原文,能用几万字去解释,这样的显摆,在陶渊明看来,难以接受。死抠字眼,这样的解经典方式,不是他所追求的。
清代方宗诚在《陶诗真诠》中写到:
渊明诗曰:“区区诸老翁,为事诚勤。”盖深嘉汉儒之抱残守缺及章句训话之有功于六经也。然又曰:“好读书,不求甚解。”盖又嫌汉儒章句训话之多穿凿附会,失孔子之旨也。是真持平之论,真得读经之法。
这样一来,渊明为何“好读书”却“不求甚解”就可以豁然开朗了。至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那真是读书的乐趣。
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信息资源爆炸,本应该记忆理解的优秀品德与人格修养,变成了某度以下或是某搜一下。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到的修养,明理、修身、成己、成人,每一种美德都收到了巨大的冲击,回首陶渊明的一生,颠沛流离也好,食不果腹也罢,那种文人的修养与坚守,值得我们敬仰与反思。
今天的我们,是选择随波逐流,为了难填欲壑去摸爬滚打,还是能够沉心静气,为心中的理想去坚持不懈,做一个“”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追梦人?